1
0
wiki/Professional/3.JobSearch/求职经验/写给软件工程师的建议.md
2024-10-13 20:52:05 +08:00

9.7 KiB
Raw Blame History

id title data tags
写给软件工程师的建议 写给软件工程师的建议 2022 年 3 月 21 日
工作/面试

前言

最近一段时间,通过和不同的人对话,脑海中涌现出了一些想法。另一方面也意识到自己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某个节点上,回顾从业的这几年,有得有失,所以想借这篇文章聊一下工程师成长这个话题,旨在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点思考。受自身经验所限,这些观点不一定对,希望朋友们可以辩证的去思考。因为自己的职业属性,这里讨论的仅限于软件工程师这个群体。当然如果下面这些经验之谈能帮助到更多其他领域的同学,那我也荣幸之至。下面是正文,会分享几个个人认为工程师成长之路上很重要的点。

基础很重要

我之前作为一个求职者在面试的时候,喜欢问面试官一个问题:“你觉得优秀的工程师有哪些特质?”不同的面试官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几乎全都肯定了基础的重要性。

究竟什么是基础?我理解的基础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硬性的、可以被量化的,另一种是软性的、不可被量化的。这两者在你踏入职场前,身上就已经具备了其中部分才能或者潜质。

前者就是技术基础,对于这一点,不同岗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以前招前端工程师时会要求你会 JavaScript、CSS、HTML 三剑客随着现在行业越来越卷要求的东西也越来越多React、Vue、TypeScript、数据结构、网络等等等等。这里面有很多都是计科或者软工专业的同学在大学里学过的课程。这些也是比较容易被后天习得的只要你肯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学习几个月肯定会收获很大。

而后者,不可被量化的那一类,则相对来说要难一些,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短时间速成的。有些人生下来就具备这些特质,而有些人就算时隔多年也是在原地踏步。这些特质,包括但不限于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领导力。工作时你会发现跟有的同事讲话,非常顺畅,一点就通;而跟有的人沟通起来却很辛苦,恨不得把一句话扳开揉碎了喂到他的嘴边,这其实就是一种软素质较差的体现。

说了这么多,那么怎么样培养建立基础呢?我的答案是:刻意练习。明确自己的弱项,然后不停地反复地去刻意练习它。我刚上大学那会儿,每次上台讲话都会超级紧张,紧张到发抖冒汗。后来我做了个尝试,去学校的电信营业厅卖手机。这样每天都要被迫和许多人讲话,慢慢地学会了比较从容地面对人群讲话。有一个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它说的是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 10000 小时。其实如果能在某一项上,坚持练习 1000 小时,就已经非常非常厉害了。

培养技术品味

品味这个东西很难讲清楚。对设计师来说,审美品味是必备的,对于软件工程师来说,同样也要有对于技术的审美,需要知道什么是好的,是优雅的。而且我发现技术品味跟工作年限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更多跟个人的眼界有关系。当你看到的优秀的东西足够多,慢慢地也会具备识别能力。

所以提升技术品味的方法无它,唯有开拓眼界,多去阅读优秀的项目,从中汲取养分。当然这里并不是推荐大家去阅读各种晦涩难懂的源码,前端社区经常见各种源码分析的文章,很多文章在我看来都只是在翻译代码,用中文描述这些代码干了什么,而甚少去研究别人为什么这么写,背后的设计思想是什么。代码会过时,而先进的思想永不过时

另外想推荐一本书《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很庆幸我在学校图书馆某个角落翻到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好的代码。

从错误中成长

人非圣贤,是人都会犯错,尤其是对软件开发者来说,犯错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之前听公司里一位前辈分享,他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谨慎,不敢犯错,怕承担责任,但其实犯错有它的积极意义。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记得是一个周五的下午。我匆忙提完代码,准备上完线早早下班。结果一个操作失误,把测试环境的代码发布到了线上。没过多久,办公室开始炸了,所有人都发现我们的首页白屏了,因为线上请求全打到了测试环境的一台机器上,整个事故持续了半小时。事后做了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 case study总结出了几点让我到现在也受用

  1. 不要在周五下午上线。因为一旦出事,可能也会连累你的同事跟你一起加班。减少上线频率肯定是可以减少事故发生概率的。

  2. 对上线保持敬畏之心,做好各个环节的线上验证。这样就算不能拦截问题,也可以早一点发现问题。

  3. 机器比人可靠。对于上线这种高危操作,应该将过程尽量自动化,交给机器来完成,而不是人手动的操作。机器要比人可靠得多。这其实就涉及到一个公司的基础技术设施的建设,大公司在这方面做的要比小公司好很多。

这种可以让人铭记终身的 case对个人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想说不要害怕犯错犯错后积极总结经验避免同样的错误发生第二次才是最重要的。顺便还想说一下找工作时团队对于新人的宽容度或者说容错率我觉得也是求职者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好的团队氛围会给予新人充足的试错空间,这对于新人成长是很重要的。

不要设限

不要给自己设限,这一点可以决定自己的成长天花板。比如对于前端工程师,如果限定自己只在这一个范畴,那么你可能会错过很多精彩的东西。三年前是切图仔,三年后还是一个切图仔,只是可能切图更快了,这样可以做的事情会非常局限。而如果把自己放到一个更大的领域,做一个软件工程师,或者去接触产品运营,去了解金融知识,会发现世界又变大了一些。

不断去接触新的事物,可以让我们的思路更加开阔,避免成为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一直以来不是很喜欢程序员这个称号,不管是程序,还是开发程序的技术,本质上都只是工具。要去驾驭使用工具,而不是成为工具的信徒。经常见社区争论不同框架哪个更牛,还有 React 粉、Vue 粉,他们之间甚至还互相攻击,这就好像两个工人争论哪个牌子的大锤更好用。管它是黑猫还是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多了解不同领域,跳出固有思维模式,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有些问题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答案。促使我们去了解学习这些的动力,可以是对未知的好奇心,可以是兴趣,可以就是单纯为了赚更多的钱。

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提到的一个习惯。这个习惯讲的是先在脑海里酝酿然后进行实质创造换句话说就是想清楚了目标然后努力实现之。一位美团工程师在一篇叫《写给工程师的十条精进原则》的文章里也将这一条作为原则之一。

做一件事情前,先想清楚做这件事的目标,然后围绕这个目标去制定实施方案。虽然道理很简单,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这一点。这样导致的后果是,我们可能花费了很大的工夫,但最后收效甚微,甚至事情做一半就黄了。这一点在技术项目上体现比较明显,我自己之前就犯过这种错误。某一天发现可以在项目中引入一些性能优化技巧,来提升首屏渲染速度,于是很快就开始写代码,然后迅速上线。后来在准备述职材料时发现,我甚至不知道那次究竟优化了多少性能,保不齐还是个负优化。对于这个例子,当我们提出要优化项目首屏性能,那么首先需要知道性能现状,需要知道性能的瓶颈在哪,基于这些信息来合理制定我们的优化目标,例如把首屏时间从 3s 优化到 2s。然后才是制定优化方案最后才是写代码。

最近几年,国内互联网公司盛行 OKR 文化OKR 算是以终为始这个原则的有力实践。这个制度本身是好的,只不过在实践过程中,慢慢流于形式,变成了披着 OKR 外壳的 KPI这也招致很多人的吐槽。这个话题可以另写一篇文章来聊了。

保持身体健康

这一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所以放在了最后。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健康的身体,其他任何事情都无从谈起。健康这个东西,只有在失去了它之后才会真正意识到它有多么重要。一些俗套的祝福语,“身体健康”、“幸福快乐”等等,我发现确实是人最需要也最重要的东西。所以,加强体育锻炼,多出去走走吧。人生路还很漫长,有强健的身体,才能正常走完这漫漫长路。

总结

以上是我认为工程师成长路上很重要的几点。有些想法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升而改变,也希望最好会变化,毕竟如果一成不变,意味着也就没有成长了。

转载《写给软件工程师的几条成长建议》

作者FrankXiong 地址:点击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