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wiki/Personal/Book/哲学宗教/第一性原理.md
7Wate 7a114edca6
All checks were successful
Build and Deploy Quartz Site / build-and-deploy (push) Successful in 2m7s
项目:更新维护
2024-09-05 22:23:37 +08:00

363 lines
38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
doc_type: weread-highlights-reviews
bookId: "35449548"
author: 仲平
cover: https://cdn.weread.qq.com/weread/cover/82/YueWen_35449548/t7_YueWen_35449548.jpg
reviewCount: 12
noteCount: 147
readingStatus: 读完
progress: 99%
totalReadDay: 7
readingTime: 3小时26分钟
readingDate: 2022-09-13
title: 第一性原理
description: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它是一个根基性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缺省也不能被违反。”第一性原理好比树木的根基没有人会看到繁茂枝干下的树根但它决定了树的一切。本书将“第一性原理”的思想引入创新与商业领域用8个思维模型和实践方法帮助企业与个人厘清问题的本质直达本源。我们常问未来十年什么会变化这个问题很重要但更重要的问题可能是未来十年什么不变如果能找到不变的把所有的资源和精力毫无保留地投入在不变的事物上其力量不可同日而语。让我们用第一性原理重新认识世界。探索内在的力量创造非凡的人生。
keywords:
- 第一性原理
- 李善友
tags:
- 阅读/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date: 2024-05-01
finishedDate: 2024-05-01
---
## 简介
- **书名**:《第一性原理》
- **作者** 李善友
- **分类** 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ISBN**9787115542649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概述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它是一个根基性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缺省也不能被违反。”第一性原理好比树木的根基没有人会看到繁茂枝干下的树根但它决定了树的一切。本书将“第一性原理”的思想引入创新与商业领域用8个思维模型和实践方法帮助企业与个人厘清问题的本质直达本源。我们常问未来十年什么会变化这个问题很重要但更重要的问题可能是未来十年什么不变如果能找到不变的把所有的资源和精力毫无保留地投入在不变的事物上其力量不可同日而语。让我们用第一性原理重新认识世界。探索内在的力量创造非凡的人生。
## 划线
> 如果再往后看千年,我们不禁要问:哲科思维在今天还重要吗?当代高速的社会发展是否仍然与哲科思维有关
> 柏拉图把人类的认识分为4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想象、信念、理智和知识。类似地我将人类的思维分为4层由低到高依次为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哲科思维和觉性智慧。
> 人类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两种基本逻辑方式:一种是归纳法;另一种是演绎法。
> 虽然在科学领域中,归纳法以所谓的“独立可重复性”作为标准,从而确保实验结果的有效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通过归纳法总结出来的规律就一定是真实的。
> 还是以我们之前提到的天鹅的认知问题为例,我们在欧洲看到的天鹅是白色的,在非洲看到的天鹅是白色的,真的就意味着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在澳大利亚,还分布着少量但确实存在的黑天鹅种群。
> 总而言之,归纳法只能证伪,却不能证明。
> 推翻一个结论,不要从结论入手,而是要从它的隐含假设开始,如果根基的隐含假设不成立,结论自然不成立。这也是辩论高手的常用方法,从基石和结构切入,不要从内容入手。
> 在我们的经验里,未来总是和过去一样。
> 对管理者来说,经验是决定经营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员工来说,经验是决定工作能力的关键指标。这种认知仿佛已经成了行业的共识,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提拔管理者和招聘员工的时候,会以经验作为主要的考查项目。但几乎没有人去深究过,经验的指导意义真的可以贯穿一家企业发展的始终吗。实际上,在“过去的经验在未来依然有效”这个命题下,隐藏着未来与过去一样的时间维度连续性。
> 演绎法不是我们熟悉的思维方式,并且需要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归纳法是将眼睛看得到的事实归纳为规律,基本上用的是感性思维,而演绎法是理性思维的主要用智形式。
> 他提出的力学公式也不是从蒸汽机发明和改善的经验中归纳出来的。他只是发现了一个抽象的逻辑,
> 我的启蒙得益于当年在斯坦福大学求学期间,有幸听到美国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张首晟教授讲课。有一次张首晟教授讲到,所有大科学家都用演绎法。
> 第一性原理是哲科思维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如果没有第一性原理,所有理性系统的建立就都无从谈起。在不同的系统中,第一性原理存在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在科学领域,科学家总是把第一性原理称为第一因;在哲学领域,哲学家常常将第一性原理与逻辑奇点画上等号。但无论是在什么系统中,第一性原理作为系统的根基性命题的地位始终都无法被撼动。
> 当然,演绎法的链条不能无限地倒推下去,最终必须有一个基石,即一个能够自确定的元起点——第一性原理
> 早在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每一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它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这里的“第一原理”[5],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性原理。
> 在哲科思维中,有一个最底层、最根基性的算法公式:
> 第一性原理+演绎法==>理性系统
> 由于边界条件只能由宇宙外的造物主给定,所以宇宙的命运就操纵在造物主的手中。这就是从牛顿时代起一直困扰人类智慧的第一推动力的问题;而在哲学领域,也有着追究终极的概念,当我们不断地向系统的源头追溯时,总能找到答案。无论是第一动力因,还是追究终极,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属于基石假设,或者说第一性原理。不过,受限于人类当前的认知水平,我们很难准确地找到所有系统最终的元起点。
>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曾经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这里所谓的道,其实就是道家思想的基石假设,也可以说是第一性原理,在道存在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推导出有关道的一切认知及学问。
> 不是系统之内,而是系统之外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很多人在理解第一性原理时,经常会将其误解为系统的中心思想。实际上,第一性原理并不是系统的中心思想,而是这个系统之外、之前的一个元前提。比如,在“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这个命题中,第一性原理位于元前提(所有人都会死)的位置,而不是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或者结论(苏格拉底会死)的位置。
> 如果用更加贴切的词来表示第一性原理,那么“第一前提”或“逻辑奇点”会更加合适。
> 第一性原理的层级之分
> 在演绎法中,大系统的中心思想可以作为小系统的第一性原理,这意味着第一性原理是有层级之分的。
> 所以,系统之间是有层级之分的,最简单、直接的划分方式就是“母系统”和“子系统”。某一个系统的第一性原理,既可以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元起点,也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母系统的中心思想,作为子系统的第一性原理。
> 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我们没有必要去找到那个终极的第一性原理,所有比我们想要推导的理性系统范围更大、层级更高的母系统,其中心思想或者推导结论都可以作为子系统第一性原理的来源。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问问自己的“一”是什么?只有找到并践行属于自己的“一”,我们才能很幸福、很笃定、很踏实地生活和工作。
> 有时候,逻辑推导过程比最终结果更重要。我们需要培养公理化思维,以第一性原理为根基,运用逻辑去找到超出我们认知极限问题的答案,进而建立其他理性思维体系。
>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可以把“公理”看作第一性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 请大家充分相信理论。
> 实际上,欧几里得最重要的身份是哲学家,他之所以会开创“几何”这门学科,也是为了创造一种哲学思考的工具帮助自己更加深入地研究哲学。
> 此外除了5个公设和5个公理欧氏几何中还包括23个定义诸如点、线、面的基础定义。5个公设、5个公理再加上23个定义欧几里得通过演绎法的推导一共推出了48条定理和467个命题而这些内容最终构成了平面几何系统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 德国的思想家、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说过“数学上的所谓公理是数学需要用作自己出发点的少数思想上的规定”。换句话说数学这门学科是在公理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导而得到的比如欧氏几何。
> 正是因为一切学问都是证明系统,所以在一些理性学科中,我们会发现,人们对逻辑推导过程的重视甚至超过了对最终结果的重视。
> 欧几里得对人类科学发展的贡献不仅在于建立几何学,更重要的是他首创了一种演绎法思维方式:从为数不多的公理出发,推导出所有定理和命题,从而构建了整个平面几何体系。这种基于演绎法的公理化思维方式,才是欧几里得留给后世的巨大财富,是人类思维的神迹。
>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了解几何学,没有数学思维,甚至缺乏纯粹逻辑的思维,你只能活在你眼前可见的这个世界中。但这个世界太狭小了,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人类的进步,我们都需要不断地打破物质的限制,从不可知的未来中找到前行的道路。从本质上讲,几何学是一种哲学,同时也包含了某种世界观。
> 为此,他进行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实验,最后推导出一个结论——我思故我在。这句话被称为整个形而上学[8]的第一性原理,也是唯一的第一性原理。
> 所有的顶级科学家都使用演绎法。如果不会演绎法,没有公理化的思维方式,你只能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帮助大科学家证明或证伪他们的假设。
> 遗憾的是,从某个角度来说,公理化思维并不是某些东方人擅长使用的思维方式。自古以来,我们的思想家的思维方式就是微言大义。我们遵循圣人之言,圣人说过的话就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圣人也许没有对他的结论进行严密的推理,大众通常满足于知道并认同结论就行了。而在古希腊的哲学里,任何结论都不重要,中间的推理过程才是重要的实体,这是一种与东方的传统思维恰恰相反的思维方式。
> 对于这个问题,爱因斯坦是这样解释的,“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项伟大成就为基础的:古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性实验有可能找到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贤哲没有做到那些不足为奇。倒是(西方科学)做出的那些发现才是令人惊奇的事情”。
> 因为我们没有受过几何学背后这种公理化思维的训练。我们从小学习几何,却不知道原来欧氏几何是训练顶级思维的教本,这无异于买椟还珠。晚清时期,面对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打击,清政府发起了洋务运动,想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学习了坚船利炮的技术之后,发现其背后还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学科作为支撑。
> 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被关进自己认知框架的囚徒
> 。就像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人类简史》中说过的一样“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建构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地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
> 在企业的创新模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叫作颠覆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事实上破界创新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颠覆式创新。
> 所谓的破界,不是破外在现实的边界,而是破内在认知的边界
> 。破界创新则是通过打破内在认知边界引起外在现实变化,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创新方式。
> 第一性原理并不在理性系统之内,我们作为系统内部的组成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发现第一性原理,更遑论打破它。第一性原理如同系统的“黑洞”一般,它既是系统的能量,又是系统的禁锢,任何系统和个人都很难摆脱这样的“黑洞”。所
> 需要注意的是,你重构的“基石假设”一定要比原有的第一性原理层次更深、强度更大,这决定了新系统的边界和强度,否则便是白费力气。而更深、更大的系统通常都存在于基础学科中,如果你仅仅是在商言商,就无法提出破界创新的方法论,只有基于基础学科的基石假设,才会构建出一个更大的系统。
> 敢于打破群体信念,这是破除隐含假设的方法之一。
> 欧氏几何建立在5个公设之上基于这5个公设可以推导出这个系统中的全部命题从这个角度来说这5个公设就是欧氏几何的第一性原理。
>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世界中,所以人类的大脑也习惯于以三维模型的方式去认知事物,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想象出一条弯曲的线或者一个弯曲的平面,但很难想象出一个四维环境中弯曲的空间。
> “我们不是生活在客观世界中,而是生活在思想家为我们打造的思想世界中。”
> 破界创新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如何识别并打破现有系统的“隐含假设”。每个巨头都有自己的隐含假设,这也构成了他们的事业边界。因此,识别并打破隐含假设是破界创新的关键点,也是企业增长和个人成长的不二法门。
> 那次市场调查最大的问题是它的出发点建立在错误的“隐含假设”之上——计算机只可被用于先进的科学研究(这是当时人们的共识)。这样看来,销售量的确有限。
>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IBM很快便发现了计算机在商业领域中的商机因此打破了原有的“隐含假设”重构了属于自己的新的“基石假设”——企业市场是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见图3-4
> 故事到此我们看看IBM做对了什么。第一步先打破科研市场的隐含假设第二步重构基石假设——计算机在商用市场的潜力巨大第三步升维第一性原理在新基石假设之上重新构架全力投入、将单一要素最大化最终形成新的市场。
> 苹果公司的破界创新也遵循三部曲的典型模式。第一,质疑并打破原有隐含假设——凭什么计算机只能用于商业。第二,重构“基石假设”——每个家庭都可以拥有一台计算机。第三,建立全新系统——既然计算机应该进入家庭,那么计算机的所有相关要素都应在家庭使用的大前提下展开,如价格、软件、体积等。当第一性原理确定之后,所有的细枝末节都会自然地发生变化,从而构筑起一个全新的系统。
> 如果把心智和思维打开,就会有灵感流淌出来。
> 隐含假设对应到组织时,往往表现为使命、文化,所以发现并打破隐含假设的过程,往往是重建使命、文化和战略的过程,我们称其为“组织刷新”。
> 比尔·盖茨是微软第一曲线的建立者founder回顾微软从起步到2000年的这段时间可以用3个关键词串联成的一句话来描述那就是“主营业务是Windows+Offic e运行在P C之上。”这3个关键词几乎代表了盖茨那个时代微软的业务边界而比尔·盖茨也在微软名声大噪时功成身退。
> 创始人的认知边界是一家企业发展的真正边界
> 在以PC时代为基石假设的前提下推导出正确的企业发展路径。但这种基石假设最终成为微软无力挣脱的发展边界。很多人认为微软死于强大的竞争对手实际上微软从来没有被任何竞争对手打败而是被它自己内在的隐含假设被PC时代的第一性原理禁锢。
> “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乃至每一个社会,在到达某一个点时,都应该点击刷新——重新注入活力、重新激发生命力、重新组织并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
> 纳德拉用“刷新”这个词指代了企业从第一曲线转换到第二曲线的方法论,我个人认为非常贴切
> [插图]
> 结合微软当时所处的时代特点,纳德拉敏锐地发现盖茨对微软使命的定义在逻辑上存在一个极限点:微软并没有考虑到,一旦目标达成,公司接下来的发展方向。
> 同时没有新的目标指引公司的发展方向,员工感受不到使命愿景的激励,而旧使命反而禁锢了公司的发展。
> 我们往往为了某个目的、某个初心往前走,但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的初心是什么,这个世界由于我们的存在会有什么不同,或者换成更极端的一句话,如果你的公司明天消失了,会对这个世界有什么影响吗。一般来讲,大家会用盈利衡量公司存在的目的,而像乔布斯、纳德拉这些顶级的管理者,则会从企业存在的意义方面进行深度思考。
> 微软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打造可以赋能他人的产品。
> 赋能全球每一人、每一个组织,帮助他们成就不凡。
> 是把世界的思维分成两种思维一种思维叫固化型思维即内容定下来之后就不会发生变化另外一种思维是成长型思维这种思维相信人是动态的是以动态为“一”的一种思维方式。卡罗尔认为整个世界分为学习者和非学习者两种人固化型思维会限制你的发展成长型思维则会推动你不断前进见图4-3
> 我们的文化原本是固化死板的。每一名员工都需要向其他人证明自己无所不知,证明自己是屋子里最聪明的人,不能出一点差错,永远不能(不敢)落后于他人。
> “固化型思维的公司总在逃避风险,却又期待创新的出现。而成长型思维则会把关注点从到底做错了什么,转变到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固化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相比,一个是看结果,一个是看过程。
> 即我们为什么而存在?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 第五章 第一创新:基于第一性原理进行创新何谓“第一创新”?如果说破界创新的关键词是“破”,那么第一创新的关键字则是“立”。它是公理化思维在创新中的应用,是从一个抽象的第一性原理出发,用逻辑思维将其拆解,进而推导出这个系统的基本原理,打破原有认知,寻找并建立新系统的过程。
> 破界创新有3个步骤识别隐含假设建立基石假设构建全新系统。
> 其中,最难的是第一步,是它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第一创新是基于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第一性原理)。这里的重要原理不一定只有一个,它有可能是几个,然后被组合成多元思维模型
> 第一创新的重点是找到第一性原理,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这是两种创新模型不同的要点(
> 从归纳创新到演绎创新
> 在所有的科学家中,我个人最推崇的就是爱因斯坦。在爱因斯坦之前,大多数科学研究都是建立在归纳法的基础上的,科学家通过观察和反复实验,从某些事物中归纳出定理或规律。随着发现的定理和规律的数量增多,科学家发现这些定理和规律都符合某种根基性的第一性原理。
> 如果从更大的范围、更深层次的分析角度来看,你会发现所有从经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创新模型,最终都会符合某种第一性原理
> 使用演绎的方法直接定位到某种对企业发展有根源性促进作用的第一性原理,然后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推导出新的创新模型,最后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模型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指导创新实践。
> 比如,基于物理学的还原论[1],我们以此作为商业系统的第一性原理,推导出了组合创新[2]的思维模型;基于生物学的进化论,我们在商业系统中推导出了分形创新[3]的思维模型;基于哲学的本体论,我们推导出了破界创新。
> 但现实是,在我们的群体认知中,哲科思维属于“无用”的学问。
> 并不是哲科思维“无用”,而是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去应用这种根基性的学问。
> 美国著名的投资家查理·托马斯·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在《穷查理宝典》一书中说过“如果你只是在商业领域思考你的视野将会非常狭窄。如果你想更好地投资必须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此外查理·芒格在这本书中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多元思维模型。混沌大学经常提及的教学理念——思维模型、刻意练习便来源于此。
> 多元思维模型,
> “锤子综合征”。简单来讲,如果你的手中只有一把锤子,你满世界看到的都是钉子。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接受的教育基本都是从普通知识到专业知识,即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我们会在一个相对狭窄的领域向前发展。但在进入社会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并不能通过一个狭窄领域的工具轻易解决,而我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已经被植入了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所以在离开学校之后,大多数人很难快速地融入社会。
> 并不是要求我们深入地学习每个学科而只是学习每个学科中真正的大道理。实际上在每个学科中真正的大道理可能只占全部内容的5%但它却代表着95%的重要性。
> 学习不同学科的差异化思维方式
> 芒格也列举了一些他认为的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比如有数学的复利模型、物理学的临界质量模型、生物学的现代综合进化论、化学的自我催化模型以及工程学的备份模型等。芒格认为掌握100个模型就差不多可以拥有通识智慧了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不超过10个。
> 当然,在学习了不同学科的大道理、拥有了多种不同的思维模型之后,多元思维模型的建立依然没有结束。我们还要把这些思维植入自己的大脑,并用毕生的时间去培养它们,让它们变成你随时能够调用的本领。这是一个需要持续一生的训练,我把这种训练方式称为“刻意练习”。
> 将这些定式植入思维,你会发现在下棋时,即便你不去刻意地回想,你也能按照定式找到最佳的落子方位
> 换个角度思考,我们正处于哲科时代,不同的学科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实际上,这些第一性原理就是人类的文化基因。
>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科技飞跃、信息爆炸,但真正能够被称为元知识、元信息的内容,就是各个学科的基础理念。
> 国内知名的游戏公司昆仑万维的董事长周亚辉曾在文章中写道“我认为未来30年能做到百亿美元公司的CEO都是科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他们的思考能力足够深优势很明显。”对于这句话我深表赞同
> 我们习惯于在不同领域中提炼不同的方法论,马斯克并没有沿用这个套路,他是将同一种底层思维运用到所有领域。迄今为止,他的商业实践已经涉及很多领域,所以在常人看来,马斯克是典型的多元化经营,但对他来说,其实一直在做同样的事情,因为将这些事情拆解到最后,我们会发现他用的都是同一种思维方式,即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
> 马斯克曾在接受TED主持人采访时阐述了他的“第一性原理”“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用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去做这样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 接下来,我们用几个案例来展示一下马斯克是如何将这样一个基本原理用同一种方法论,在所有涉足的领域中去创造奇迹的,即基于物理学的还原论,进行组合创新,应用到突破性技术上去,实现了十倍好的结果。
> 这个角度来讲,马斯克提出这个假设充分地说明了他能够站在系统之外看问题,所以他才能顺理成章地提出打破群体认知的假设——如果火箭可重复利用,制造、人工等各方面成本自然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 马斯克的终极梦想是让人类有朝一日能够移居火星而他自己可以在“火星上退休”。为此他创立了Space X并立下了一个看似疯狂的目标“预计40~100年后让100万人移民火星。”他人眼中的夸张之举在马斯克看来仅需两件事即可实现。第一件是拥有过人的意志据马斯克的传记作者阿什利·万斯Ashlee Vance在《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一书中所述“马斯克的意志无人能比。”第二件是用适当的方法降低成本。不过要想移民火星“十倍好”或“100倍好”的标准肯定远远不够马斯克提出了新的目标——2.5万倍好。
> 马斯克用了18年的时间凭借一家私营企业完成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无法做到的事情。
> 个过程中,他的还原论思考模式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 “大多数人都是厨子,而马斯克是厨神。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字之差,厨子很多,厨神却难得。厨子和厨神的最大区别是,厨子是菜谱训练出来的,按部就班地做菜;厨神则是不按菜谱做菜的。不按菜谱做菜,就是不甘于照搬前人的做法,不受既有规则的束缚,致力于创新。我原以为我们是正常的,而他是天才。在我研究之后才发现,他是正常的,而我们被遮蔽住了。遮蔽我们的恰恰像那些哲人所说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本身啊!”
> 我们的父母和老师教会我们各种事情:是非和黑白、安全和危险,以及你应该做什么样的人而不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宗旨就是:我是大人,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没有商量的余
> 小孩这时候就会开启我们熟悉的“十万个为什么”模式(马斯克称之为“连锁为什么”)。
> 我将这种学习方式称为“迁移式学习”,即把在一个环境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另一个环境中,既可以把在学校或一本书中学到的原理应用于真实世界,也可以把从某一个行业中所学的东西应用于另一行业。
> 在科技界他与其他硅谷大亨进行连续对话后决定共同创建OpenAI旨在推动人工智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 马斯克说过,实现任何大目标都可以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就是“意志”。敢于梦想大目标,并实现它,其实是极度孤独的,需要极大的意志力,因为在实现目标之前,由于目标的“不切实际”,没有人会相信你,也没有人会支持你。
> 所以,我们应该敢于敲碎每一个人的玻璃罩子,敲碎每一个生命的局限性,敢于去碰触那些大问题和本质问题,敢于在无限的思维张力中去呈现生命的无限精彩。
> 若将整个宇宙当作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也有它的第一性原理,科学家们把它称为“万物至理”。爱因斯坦推导相对论的过程,就是他打破物理学的隐含假设,建立全新基石假设,不断探寻万物至理的过程。
> 爱因斯坦认为,第二步从公理出发去推导结论,只要勤奋和聪明就一定能够成功,而第一步发现公理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言外之意,发现公理更难。
> 这些定理并不存在于某个物理学的细分系统中,而是作为整个物理学的学科基础存在的。爱因斯坦发现这件事情之后如获至宝,认为这些规律就是发现公理的前提。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爱因斯坦顺利地以一些定律中的定律为前提,成功地推导出相对论相关的理论。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用哲学推导的方式发现,如果在光速运动的情况下,时间不再是绝对参考系,光速不变才是绝对参考系。在光速运动的环境下,时间的地位从绝对参考系降级为“相对时间”,而时间也应该建构在光速不变的基础之上。在这个理论的支撑下,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新的公式,即[插图]
> 如果我们把时间和空间合为一体形成时空Spacetime的概念就会发现时空在任何惯性系中都保持不变。换句话说时间是相对的空间是相对的但“时空”作为一个整体是绝对的见图6-2
> 在组织中,我们很容易被群体的信念影响,甚至会因此而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保持一致以寻求安心,这就是“从众效应”。破界创新的难点就是隐含假设,而最重要的隐含假设之一就是“从众效应”。对我们来说,只有认知到这个桎梏,才有机会从中跳出。
> 但悖论是,对人而言,根本没有独立于“主观信念”之外的“客观事实”,或者说所有的客观事实都存在于我们的主观信念当中。
> 也就是说,所谓的客观事实,都是用主观信念覆盖于其上,而且根本无法与主观信念相剥离。如果你没有主观信念,你就无法感受到客观事实,而一旦你用主观信念去处理,那么“客观”两个字就不存在了。
> 事实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有且只有眼、耳、鼻、舌、身5条感官通道分别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最为重要人类一生中获得的所有认知80%来自视觉18%来自听觉。
> 其实明朝著名的心学家王阳明先生也说过这样的话:“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意思是说,所有的事物和道理都存乎于心。
> 人类用这种简化和扭曲了物态的感官系统,有效地建立了我们的生存辨识系统,但同时也付出了永远无法认知世界“真相”的代价。我们只能感受到我们主观感受到的东西,永远不能直接感受到所谓客观存在的客体。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一切知识都是人类的主观思维模型,而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 我们再来看人类判别真理的第二条路径——真理连贯论,也就是根据信念与群体信念的一致性,判断信念是否为真理的方法。简单来讲,如果某个信念与群体信念一致,那么这个信念就被认为是“真理”。
> 对群体而言,“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而“夸大其词,不断重复,言之凿凿,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是说服群众的不二法门”。
> 在群体中,个体不再是原本的那个自己,而变成了不再有独立思想的傀儡
> 英国的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很多人宁可死也不愿意独立思考。”因为群体中的独立思考等同于用自己的意识去对抗天性用思想去对峙身体。
> 第八章 批判性思维:我讲的可能都是错的科学革命并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商业领域的创新也是如此。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精神的第一特征,也是打破认知边界的必要条件。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普遍怀疑,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敢于质疑群体共识的观点,才可以打破原有的认知藩篱,突破创新。
> 在逻辑学领域,信念“正确”的判断标准是“逻辑三洽”,即自洽、他洽和续洽。
> 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是不太容易被推翻
> 首先,逻辑三洽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它是一门高深的逻辑学技能,没有学过逻辑学专业知识或受过专业逻辑训练的人,很难自如地应用这种方法;其次,在逻辑和理性之上,始终存在一个更强大的力量,它阻碍了我们对理念正确的判断,这个力量叫作“我执”,而破除“我执”的过程需要应用批判性思维。
> 在我们的生活中99%的争吵其实都不是为了捍卫“我的思想”,而是一种出于本能的对自身存在性的防卫。
> 他认为占星术实际上也是在利用人们习惯于对事物进行归纳的解读,再加上一些放之四海皆准的广泛性描述,从而激发人们的共鸣。所以占星术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语言艺术,既不能证伪,也与科学无关。
> 所谓反共识,其实就是将批判性思维、普遍怀疑、不可知论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 。我们的案例都是“借假修真”,不用在意具体的内容,而应该通过案例去理解思维的框架。罗素说:“这个世界的问题不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是傻子们坚信不疑。”王东岳老师也提出,“大多数人的共识一定是愚蠢的。
> 质疑一切,特别是权威;勇于尝试;上路流浪;无所畏惧,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 走入混沌,是为了走出混沌。柏拉图在著名的“洞穴隐喻”里
> 所以,柏拉图说,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墙上被投射出来的光告诉洞穴里的人,而是把洞穴里的人带到洞穴之外,让他自己沐浴在真理的阳光之下。
## 笔记
> 我们突然发现,已经适应的环境突然改变,脚下赖以生存的根基正在坍塌,要想生存下来,只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固即将坍塌的根基,这一条路相对容易一些,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二是找到新地基。
💭 一定要学会拥抱变化,迎接未来!
> 我想起了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也许脚底的根基坍塌了未必是件坏事,
💭 风险与机遇往往是并存的
> 纳德拉说:“我说的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灵魂,而是一种最自然的、表露内心的声音。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而存在?”
💭 我们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 纳德拉认为AWS是公有云的策略主要客户是中小型客户而除了这些中小型客户市场上还有一定数量的大客户在云服务方面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所以微软巧妙地避开了AWS的强势领域从大客户入手量身定制了符合大客户需求的云服务解决方案其中包括混合云、智能云等。微软甚至还为大客户提供了一些独一无二的工具比如办公软件一键引入功能等。微软作为后起之秀在云技术方面并不比AWS做得更好但它的服务是相对独一无二的。
💭 差异化竞争
> 2015年纳德拉把Windows连同Xbox主机、Surface PC等一系列业务打包划入“More Personal Computer”这一业务类别迈出了“去Windows化”的第一步。2018年3月微软宣布了纳德拉上任以来最大的公司重组计划将Windows部门分拆后并入两个新成立的部门中。至此Windows这个词甚至都已经在微软内部消失了。
💭 我们要有打破传统思想的勇气,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 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但是系统有大系统和子系统之分,因此不同系统的第一性原理之间也有层次关系。
💭 递进关系
> 软件方面Space X“猎鹰9号”和龙飞船用的都是Intel双核的X86处理器操作系统用的是Linux还有LabView和Matlab此外它的软件开发基础语言是C++偶尔也用Python并且整个主控程序只有几十万行代码。
💭 我……
>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第一创新,是将同一种思维方式运用于不同的领域。
💭 打破常规
> 当她看到这棵苹果树并形成了对苹果树的印象时,这个印象是绝对客观的苹果树,还是她脑海中的苹果树呢?
💭 很好理解,她看到了这棵苹果树,背身过去瞬间砍掉,问她苹果树什么样?答案显然是 脑海中的苹果树。
> 他认为有一种特别的虚构故事叫“主体间共识”,即使只是虚构的故事,但经过群体的认可,这个故事就成了所谓的真理。
💭 三人成虎 🐯🐯🐯
> 波普尔认为“能够认识到并承认自己错了是证明一个科学家仍旧还是科学家的标志”。量子物理学领域的顶尖学者朱利叶斯·奥本海默Julius Oppenheimer也说过“在科学界犯错并不是罪过。生活中也需要这种能力即脸不红心不跳地说我当时搞错了。这与人们没完没了地去寻找一些合理化说法来为自己先前的错误辩解的做法完全不同”。
💭 学会认错
## 书评
> ✨第一次了解相关概念,整体阅读下来还是有收获的,值得一读。 整体有些读者味,内容东拼西凑,甚至毫无关联。而且底层逻辑站不住脚,看不到逻辑推演......
##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