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wiki/Personal/Book/心理/乌合之众(果麦经典).md
2024-08-30 12:29:55 +08:00

178 lines
14 KiB
Markdown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invisible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invisible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are indistinguishable to humans but may be processed differently by a computer.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
doc_type: weread-highlights-reviews
bookId: "651979"
reviewCount: 4
noteCount: 61
author: 仲平
cover: 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79/651979/t7_651979.jpg
readingStatus: 读完
progress: 99%
totalReadDay: 6
readingTime: 2小时58分钟
readingDate: 2024-05-01
finishedDate: 2024-05-08
title: 乌合之众(果麦经典)
description: 本书细致考察群体的一般性心理特征,探讨群体的道德观、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诸多层面,指出个人进入群体之后容易丧失自我意识,在集体意志的压迫下成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乌合之众”的一员。以非法私利为行为动机的群体通常是犯罪团体,而“为信仰而战”的暴民团体会表现出崇高的献身精神。影响群体观念和信仰的因素有种族、传统、制度等,此外,极具感染性的语言、理想国的召唤、领袖人物的煽动等也对群体行为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
keywords:
- 乌合之众(果麦经典)
- 居斯塔夫·勒庞
tags:
- 阅读/心理-心理学研究
date: 2024-08-30
---
## 简介
- **书名**:《乌合之众(果麦经典)》
- **作者** 居斯塔夫·勒庞
- **分类** 心理-心理学研究
- **ISBN**9787533941963
-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 概述
本书细致考察群体的一般性心理特征,探讨群体的道德观、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诸多层面,指出个人进入群体之后容易丧失自我意识,在集体意志的压迫下成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乌合之众”的一员。以非法私利为行为动机的群体通常是犯罪团体,而“为信仰而战”的暴民团体会表现出崇高的献身精神。影响群体观念和信仰的因素有种族、传统、制度等,此外,极具感染性的语言、理想国的召唤、领袖人物的煽动等也对群体行为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
## 划线
> 这本书原名《群体心理学》(Psychologie des foules),英文版改作《大众心理研究》(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并加了一个主书名(The Crowd),中文版大多将其译为《乌合之众》。
> 这个书名非常吸引眼球,而且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该书的主题和作者的情绪。
> 在他看来,许多人偶然集合在一起,比如说市场上买菜的、看热闹的、小贩和保安,他们哪怕人数再多,也不构成群体。他所说的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心理整体,指的是受某一事件、演说、激情、恐惧、爱恨的刺激而聚集在一起,为某个目标或某些精神需求而有所行动的人。
> 人一加入群体,原先的个性便会消失,他不再独立思考,而是随大流,无意
> 在群体当中,任何情绪和行为都具有感染性,
> 受无意识的支配
> 威望是成为领袖的必要条件
> 《乌合之众》的意义在于,勒庞首次阐明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研究了群体特征和种族特征的不同之处,指出了群众运动的性质,分析领袖与群众、民主与独裁的关系,
> 我发现群体在精神上极为低劣,甚至包括精英群体,
> 不管这种变革在理论上显得如何伟大。只有当它能立即改变民族的深层心理时,它才是有用的。然而,只有时间拥有这种力量。支配人类的,是思想、感情和习俗,是存在于我们自身的东西。制度和法律是人们内心精神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它的需要,既然是人们的内心精神诞生了制度和法律,制度和法律自然就无法改变它。
> 群体也许永远是无意识的,但这种无意识本身,可能就是它力量强大的秘密之一。在自然界,绝对服从本能的生物,其行为会复杂得让我们不敢相信。理智是人类新近才有的东西,太不完美了,不能向我们揭示无意识的规律,更不能替代它。在我们的行为举止中,无意识部分占的比重很大,理智所占的比例却很小。无意识现在仍作为未知的力量在起作用。
> 如果说,大事件显得那么罕见,那是因为在一个种族中,没有比世代相传的思维定势更稳定的东西了。
> 人们的思想正在发生变化。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了这种变化的基础。一是宗教、政治和社会信仰遭到破坏,那是我们这个文明的组织成分;二是现代的科学和工业发明,创造了新的生存和思想条件。
> 它们从来没有自己的主张,只接受别人强迫给它们的观点。不能跟它们在理论上空谈平等,用规章制度来领导它们,而是要研究什么东西能打动它们、吸引它们。
> 比如说,立法者想增加一个税种,他会选择理论上最正确的税种吗?绝对不会。对群体来说,最不公正的东西在现实生活可能是最好的。如果它同时还很不显眼,表面上看来很轻松,那就更容易被接受。
> 那是教育的结果,尤其是不同遗传的结果。人在智力上相差很大,却会有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感情。在感情方面,宗教感情、政治感情、道德感情以及爱憎方面,最杰出的人物也不见得比最普通的人做得更好。就知识而言,在大数学家和一个鞋匠之间可能存在着天壤之别,但就性格而言,他们的区别微乎其微,甚至往往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在群体中被变成共性的
> 群体中的个人是沙漠中的一粒沙子,风想把它吹到哪里就可以吹到哪里。
> 独处的个人能控制自己的反应能力,而群体却缺乏这种能力。
> 人们注意到,作出这类指认的,往往是妇女和儿童,也就是说,最容易轻信的人。这事同时也告诉我们,这种证明在法庭上并没什么价值。尤其是孩子,他们的指认不应该被采纳。法官们不断地说,在那个年龄,人不会撒谎。稍微学过一点心理学的人都应该知道,恰恰相反,在那个年龄,人往往撒谎,也许那种撒谎是无辜的,但仍然是撒谎。
> 判决一个被告,宁可掷硬币猜正反来决定,也不要相信孩子的证词,这是经过无数事实证明的
> 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好坏,都有极简单化和夸大化这双重特点。
> 在群体中,蠢人、白痴和妒忌者不会再感到自己平庸和无能,而是产生了一种强烈、短暂却巨大的力量。
> 群体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对旗帜鲜明
> 个人可以容忍矛盾和争论,群体却绝不允许。
> 人们经常说起那家大众剧院,它只演令人压抑的戏剧,散场后,必须保护扮演叛徒的演员,免得他遭到观众的暴打。他所犯的罪行,当然是想象出来的,引起了群众的巨大愤怒。我觉得这是群体精神状态最显著的表现之一,这清楚地说明,要给他们什么暗示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假与真几乎同样奏效。他们明显地表现出真假不分的倾向。
> 影响大众想象力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所扩散和传播的方式。
> 要说明传统对群体灵魂的巨大威力,没有比这更好的例子了。最可怕的偶像并不在庙堂里,也不是宫殿中那些最专制的暴君。这些人一下子就可以消灭,但统治我们思想的那些看不见的主人,任何反抗对他们来说都不起作用,只能用数百年时间慢慢消磨他们。
> 掌握他们命运的是民族的性格,而不是政府。
> 事实上起作用的并不是制度,因为我们知道,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制度本身都没有好坏之分。影响群体精神的,是幻想和词语。
> 几个小独裁者们开会议事,统治着一群唯命是从的奴隶
> 词语的威力太强大了,只要好好选择,就可以给最讨厌的东西取个好名,让大家都接受。
> 18世纪的哲学家无情地破坏我们的祖辈经历了几百年的宗教、政治和社会幻觉。在破坏的同时他们也让希望和屈从的源泉干涸了。在这些被牺牲的幻觉中他们找到了大自然的力量。那些力量装聋作哑对弱者冷酷无情根本不懂得怜悯。
> 民族发生演化的主要原因,不是真理,而是谬误。社会主义今天之所以这么强大,是因为这是至今仍然活跃的唯一幻想。
> 群体从来不渴望真理。
> 群体不会受理性的影响,只明白粗粗地拼凑起来的观念。所以,懂得如何影响他们的演说家,从来只针对他们的感情而绝不理会他们的理性
> 像荣誉、自我牺牲、宗教信仰、光荣和爱国这类感情,不是因理性而产生的,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正因为没有理性,这类迄今仍为各种文明强大动力的感情才成为可能。
> 一定数量有生命的东西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地处于一个首领的领导之下。
> 群体是群温顺的羊,决不能没有首领。
> 领头人并不总是思想者,而是行动者。
> 创造信仰,不管是宗教信仰、政治信仰、社会信仰,还是对一部作品、一个人物、一种主张的信奉,这是伟大领袖的主要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影响才如此之大。在人类拥有的所有力量当中,信仰的力量永远是最强大的,《圣经》里说它有排山倒海的力量,这是有道理的。给人信仰,就是给他增添力量。
> 随着公共权力部门受到的质疑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小,领袖越来越倾向于代替它们。新主子的专制让群体更温顺地服从他们,远比服从任何政府温顺。
> 我们经常阅读另一份意见相反或说法完全不同的报纸。断言和重复都很强大,只有它们可以互相一博。
> 断言重复到一定的次数,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就像某些著名金融机构富裕得可以收购所有竞争者一样,形成了所谓的倾向性意见,这时,强大的传染机制就开始起作用了。在人群中,观念、感情、激情和信念拥有的传染力跟细菌一样厉害
> 被这种思想折服的领袖占有了它,对它进行歪曲,创造了一个宗派,这个宗派又对它进行歪曲,然后在群体当中传播,而群体则继续歪曲它,越来越甚。成为普遍的真理之后,它又以某种方式回到源头,对一个民族的高层产生影响
> 声望其实是一个人、一部作品或是一种思想对我们的精神统治。这种统治麻痹了我们的批评能力,让我们的灵魂充满惊讶和崇敬。这种被激发出来的情绪像所有的感情一样,是难以解释的,但应该与迷恋某种神奇的东西属于同样性质。声望是获得权威的最有效手段,没有它,神灵、国王和女性都无法进行统治。
> 把各种声望归纳成两类:获得的声望和个人本身的声望。
> 要得到群众的敬仰,就要永远与他们保持距离。
> 它会改变这种文明,直到找到可以接受的新的普遍信念。在这之前,它当然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 1 异质性群体我们在本书中研究过这些集体的特点。它们可以由任何人组成不管其职业或文化程度如何。我们现在知道有行动的群体中的成员他们的集体心理与
> 种族的精神越是强大,群体的次要特征越不明显
> 我在别的地方指出过这种本能是如何产生的,群体总是能够把它发挥到极致。不过,他们同时也会表现出相反的情绪,比如说同情,这种同情往往非常极端,他们有多残酷,他们的同情心就会有多泛滥。
> 我们害怕群体的力量,但某些身份团体的权力更可怕。前者可以被说服,后者绝对不会让步。
> 群体时时处处都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推理能力差,缺乏批评精神,易怒,轻信,头脑简单。我们也发现他们作决定时受领袖人物的影响,前面列举过的种种因素,如断言、重复、声望和传染在起作用。
> 也许,普选的缺点太明显了,人们不可能看不到。谁也不能否认,文明是少数精英的作品,他们组成了金字塔的顶部,下面的几层,思想价值越低便越宽,组成了一个民族的深厚底层。
> 议会制是现在所有文明民族的理想。它反映了一种心理上错误但被普遍认同的观点,即对某个问题,许多人聚在一起比一小部分人更能做出明智而独立的决定。
> 人如果自身缺乏活力,他必然会到别人身上去找。随着公民越来越麻木,越来越无能,政府的作用将被迫继续强化,它必须拥有个人已经失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行动意识。它什么都得做,要领导一切,保护一切。国家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神。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神,他们的权力从来不能持久,也不会强大。
> 从野蛮到文明,一路追逐着梦想,而当这种梦想失去了力量,便开始衰落,走向死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周期。
## 笔记
> 同样,群体和民主也没有必然的关系,恰恰相反。他们缺乏主见,所以需要领袖,需要被管理、被领导。
💭 群体是需要被管理的
> 群体只有破坏的能力,它们就像细菌,加速病体或尸体的解体。当文明的大厦被虫蛀时,让它轰然倒塌的,永远是群众。只有在那个时候,群体的真正作用才显现出来,人数的多少似乎成了唯一的历史法则。
💭 谁赢帮谁
> 大家将看到,声望是说服他人的最基本要素。不管有意无意,拥有声望的人、主张或物品,会通过传染的方式被人迅速模仿,把某种感觉和表达思想的方式强加给一代人。这种模仿往往是无意识的,正因为如此,它才是完美的。
💭 我们更愿意相信权威,而不是真理。
> 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些因素会成为获得声望的根源:其中最重要的永远是成功。所有的成功人士,所有被人接受的主张,都不会再受到质疑。成功是声望的基础之一,因为成功一旦消失,声望几乎也会同时消失。人们前一天还欢呼的英雄,如果遭到了失败,第二天就会被群众喝倒彩。声望越大,反弹便越强烈。那时,群众会把跌下来的英雄当作是自己的同类,为之前对他的卑躬屈膝进行报复,因为他现在已不再高人一等。
💭 对,它们还是谁赢帮谁 (✌️≖‿≖)
## 书评
##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