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wiki/Book/个人成长/我的第一本人生规划手册.md

354 lines
31 KiB
Markdown
Raw Permalink Normal View History

2023-11-10 10:46:38 +08:00
---
2024-04-29 14:22:29 +08:00
doc_type: weread-highlights-reviews
bookId: "38334243"
author: 仲平
cover: 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43/38334243/t7_38334243.jpg
reviewCount: 3
noteCount: 149
readingStatus: 读完
progress: 100%
totalReadDay: 8
readingTime: 5小时9分钟
readingDate: 2022-08-29
finishedDate: 2022-09-13
2023-11-10 10:46:38 +08:00
title: 我的第一本人生规划手册
2024-04-29 14:22:29 +08:00
description: 作者用解剖学教科书的理念,分别在人生规划大方向,资源配置,时间管理,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场实战落地的五个角度,针对同一个“人生规划”的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系统性交代,能帮助读者快速走出人生迷茫的盲区。全书主要阐述如何基于自身的情况,来快速定位自己的人生规划的不同阶段位置,制定接下来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然后逐步盘活自己的人生?
2023-11-10 10:46:38 +08:00
keywords:
- 我的第一本人生规划手册
2024-04-29 14:22:29 +08:00
- 柏永辉
2023-11-10 10:46:38 +08:00
tags:
2024-04-29 14:22:29 +08:00
- 阅读/个人成长-励志成长
2024-04-26 21:00:41 +08:00
- 阅读/笔记
2024-04-29 14:22:29 +08:00
date: 2024-04-29
2023-11-10 10:46:38 +08:00
---
## 简介
- **书名**:《我的第一本人生规划手册》
- **作者** 柏永辉
- **分类** 个人成长-励志成长
- **ISBN**9787520814669
-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 概述
作者用解剖学教科书的理念,分别在人生规划大方向,资源配置,时间管理,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场实战落地的五个角度,针对同一个“人生规划”的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系统性交代,能帮助读者快速走出人生迷茫的盲区。全书主要阐述如何基于自身的情况,来快速定位自己的人生规划的不同阶段位置,制定接下来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然后逐步盘活自己的人生?
## 划线
> 10%的规划原则当你想要去做十年规划的时候我们建议用一年的时间去思考规划当你想要去做一年规划的时候我们建议你用365天中的36天去思考规划
> 真正原因是:你的后防线,你的系统能够支撑你有多少时间来成就自己,很多人富有才华,却因为后防线不稳定,没有修炼自己技能的机会,最后错过了时间,遗憾终身。
> 学和习的比例1:61:10的比例
> 你就知道从知道知识到掌握知识再到应用最后到内化成自己的至少需要6小时的训练时间。
> 人生规划可分为四个规划阶段,首先是学业规划,之后是职业规划,接着是事业规划,最后是创业规划,四者合起来称为人生规划。
> 我们的一生究竟应该怎么过?如何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对应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 我如何修改自己的命运剧本?尤其是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
> 想要锁定某一个问题的话,我们可以用不同维度的分析来交叉验证。
> 从大量对标和案例中定位自己
> 人类社会的永恒挑战,是如何应对各种未知信息带来的不确定性。学会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进行人生决策,一直是我们的永恒话题。
> 你永远都猜不到,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 如何基于每一个人的当前状态,通过什么样的改变,来逐步盘活自己的人生?
> 不少人看上去在非常努力地学习,其实是在努力学习各种“不劳而获”的投机性技巧,好最终达到获得更高收入的目的,所以当不少人开始学习自身能力无法承载的知识体系的时候,打着“以学习目的来偷懒”的谎言,也变得堂而皇之了。
> 你父辈的收入,决定了你的起跑线;而你的收入,同时决定了你孩子的起跑线和父母辈的晚年归属。
> 为什么一生下来父母就帮我们决定我们长大要做什么,从来没人问我们想做什么。
> 先生存,再发展,后实现自我价值”,评估自己,现在定位在哪里,以及现阶段的自己应该做什么。
> 因为你的两条腿的长短,其实是有一两厘米长短的细微偏差的
> 走直线是最快逃出草原的最佳方法,即便草原的植被和树木都在悄悄移动,只要无视它们的位移干扰,沿着直线就可以走出去了。
> 我们基本上能够感受到大多数低收入家庭的困窘在于,他们每天要花费海量的时间来为生活琐事奔波忙碌,光是维持生存就已经很辛苦了,更别说改善生活条件了。
> 你的
> 家庭人均月收入
> 当自己的家庭人均月收入还停留在1万元人民币以下的时候这时候你需要思考的是谋生级别的修炼这个阶段主攻专业知识的修炼当自己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万2万元人民币的时候你可以开始考虑中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修炼这个阶段主攻项目管理的投入产出比以及组建团队的修炼当自己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万3万元人民币的时候你可以开始考虑眼界和格局的修炼这个阶段主攻战略地图中的项目组合收益和成就他人的修炼当自己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万元人民币以上之后你可以试试看去做一些有情怀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情了。
> 先生存,再发展,后实现自我价值”的三步骤
> 第一个里程碑累积50万元。第一个50万元的财富获取代表你在这个社会上存活下来的标志。
> 在这个阶段你唯一能够和同行拼的能力就是:反馈速度和反馈效率,以及结果的专业度,然后逐渐让自己变得值钱。
> ,于是我们会问一下咨询者,你看了多少本关于自己行业所在的岗位专业书籍,理解程度是多少?每月看多少本专业书?
> 到了这个阶段是开始冲刺累积1000万元的阶段了有些人会很快赚到但是有些人一辈子都挣不到这笔钱毕竟资源协作分工的时候总资源就这么点儿这就是现实。
> 我需要学习政治和打仗,然后我的儿子才能学习地理、自然、造船、航海、商业、农业;再之后我儿子的儿子才有机会学习绘画、诗歌、音乐、雕塑、挂毯和瓷器。——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
> 你没办法好好创业成功,是因为你没有一支执行力非常强悍的团队来落地结果;如果想养一个团队,你必须有一个特别好的营利性项目,而且你得负责协同和跟进;如果你没有跟进和管控一个项目的能力,是因为你不懂统筹协调,没有相关的管理能力;如果你统筹协调的能力不好,就无法带好团队;如果你听话照做都做得一塌糊涂,那必然是你专业知识没有很好地掌握;为什么你很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却又学不会,很可能是你不知道自己的天赋优势是什么;如果自己发挥不出来自己的天赋优势,自己的童年大概率过得不怎么好。
> 生命时钟模型——人生资金收支占比细分
> 当你的创业生涯规划无法开启的时候,那说明你的事业生涯还需要重修。当你的事业生涯规划无法发力的时候,那说明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做好积累。当你在困惑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那说明你的学业生涯规划没有做好规划。当你在迷茫学什么专业的时候,那说明你自己都还没有想明白自己的天赋是什么。
> 任何你想要跳过的基本功,都会在下一个关卡非常有耐心地等着你来补课和重修。你以为你可以弯道超车来加速,结局却是拐弯的时候栽倒在阴沟里。
> 因为岗位薪酬设计和工作价值的关系你大概率可能会被锁死在某一个范围内。如果你想要破局的话唯一的方式就是重新学习可以承载310倍及以上收入的知识体系或者切换到更高收益的行业跑道或公司。
> 所谓的“终身学习者”的痴迷学习其实是一种逃避真实世界的历练,而社会其实已经无形中制定好了各种规则,来一轮又一轮筛选你,并且暗中给你标记好了你的估价而你自己却不自知
>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设计师。
> 其实很多人的命运没有无限可能,光是活着就已经耗尽很多力气,更不要说梦想了,任何超越自身能力范围的跃迁成长,弯道超车,都会在下一个阶段栽跟头。
> 在1%的关键时刻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99%的日常生活中,努力比选择更重要。
> 不要将必要开销和你的欲望混为一谈。你自己和你家人的欲望,永远不是你的薪水所能满足的。因此,假如你的收入是用来满足这些欲望的话,那么钱必定会花光。
> 你所知道的,就是我希望你知道的,于是你以为你知道了很多
> 第一步:寻找。请到搜狗微信网站搜索和“人力资源”相关的各种关键字,看看能对标上多少个公众号
> 它们是一个月更新一次,还是一周更新一次,还是一周更新三四次,还是日更新的,这个阶段你需要注意的是,哪些是假勤快,哪些是真勤快。
> 第三步收集。找到自认为觉得不错的1050个人力资源的公众号用Word文档复制粘贴一个公众号里面的最近50100篇关于人力资源的公众号文章重复50遍直到收集全这些文章为止
> 第四步分析。这些专业文章都在讲什么人力资源有哪些高频词汇哪些是我自己一直在工作中用到的模块那些年薪30万50万元的人力资源经理都在做什么样的工作内容我的岗位和他的岗位之间的匹配度和差别是什么
>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尽可能找知识的源头,而不是在自媒体和信息流媒体上找那些低质量的口水文章,这类文章多半是刷浏览量的,不具备科学性和严谨性。
> 如果你想要“思想越狱”的话自己也可以试试看在购书网站上查找100本专业书在靠谱的行业网站上查找100篇相关的文章然后整理成资料合集配合上我在第一章节说的“信息10问”来不断校验自己的思维偏差。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 这三条命分别是生理意义上的生命、行业范畴上的天命、人类范畴上的使命。
> 用一辈子的时间,投入两辈子的精力,去成就一个可以影响三辈子人的事业,最后让第四辈的玄孙都引以为傲的,那么这辈子就值了。
> 你的规划思考能够到达多远呢是10天的规划还是100天还是10个月还是10个季度还是10年甚至是100年呢为什么很多人的计划只能是短期计划而不是中长期计划呢
> 当你明白了传承背后的意义,你就可以明白了:另一半的重要性,另一半在做家庭稳定器时的重要性,配偶的言行举止,以及精神世界和认知观,对家庭,对长辈,对下一代的思想构建至关重要。
> 先生存,后发展,再实现自我
> 如果你的年薪在15万元以下基本代表你还在生存线上挣扎建议你每月把70%的精力放在专业知识上无论是在公司还是下班后。因为当你还没有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时候月收入一定没有过万于是70%的精力放在专攻专业知识上,一定有用。
> 家庭人均月收入1万元的生存关”、“家庭人均月收入2万元的发展关”以及“家庭人均月收入3万元的自我实现关”
> 探索阶段、学习阶段、适应阶段、收获阶段、完成阶段
> 生存关冲发展关的20%进度探索阶段生存关冲发展关的40%进度学习阶段生存关冲发展关的60%进度适应阶段生存关冲发展关的80%进度收获阶段生存关冲发展关的100%进度:完成阶段。
> 通过这些年的记录,我会察觉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
> 记录下来自己在这半年中,学习了哪些知识体系,见了哪些高人,帮助了哪些朋友和陌生人,参加了什么样的活动,推进了什么样的人生主线任务。
>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给你省下很多焦虑的时间你可以记录下来然后等时光流逝让10天后的你100天后的你10个月后的你10年后的你去思考这事情重要吗还能真的感同身受那一天你的感受吗说不定第二天大脑自动清库存又嘻嘻哈哈像一个没事人一样了根本不知道昨天发生了什么。
> 首先切换到“今天,明天,后天待办事项清单”,不断获得自己人生的三天自我控股权;其次不断用压力测试自己的能力上限和能力下限;再次保持节奏,让自我指挥权变得越来越强,逐步去做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事情;最后盘活自己的人生。
> 2016年因为在沪江CCtalk上无法继续录制课程所以我转战网易云课堂职场专栏录制课程先从免费课程开始积累人气然后慢慢开始构思录制付费课程并在2016年的月中辞职准备全身心投入进去同年年底我的“职器”课程录制完成。
> 只要用心打磨好属于自己的核心产品,自然而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收益,让我能够养得起一个团队,同时一个团队也可以助力我加速产品的推广和传播
> 第一阶段:好点子。第二阶段:最小可行性模型。第三阶段:好产品。第四阶段:好产品+附属产品搭建产品组合。第五阶段:有全职团队为我助力。第六阶段:建立公司的规章制度。
> 工作赚钱类计划、日常生活类计划、学习投资类计划以及娱乐休闲类计划。总的来说工作赚钱类需要占比60%左右日常生活类需要占比25%左右学习投资类需要占比10%左右娱乐休闲类需要占比5%左右。
> 一般每个月都能将规划运营得很好的人,基本上都是项目经理和运营经理级别的高手。因为一个月的统筹调度能力,是如何投入成本和精力,来创造价值并逐步实现的过程。
> 作为一个××××(角色),我想做×××(意图),这样我就可以得到××××(预期结果)。
> 作为一个××××(角色),我想做×××(意图),并且希望在××××(时间期限)内,以××××(多少资源投入)的成本下,完成这个任务,这样我就可以得到××××(预期结果)。
> 作为配偶的角色我每周的五个工作日少掉了10个小时的时间在陪伴家人上那么作为相应的补偿机制我就得在周末的家庭角色上至少多承担些家务以及和孩子陪伴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就不可以时时刻刻关注工作的事宜。
> 一套好的解决方案,是能够共赢并且互惠互利的;一套坏的解决方案是自己利益最大化,别人没有任何利益。
> Mo-S-Co-W是四个优先级别的首字母的缩写发音谐音为“莫斯科”。Must必须做的Should应该做的Could可以做的Would not不要做的。
> 而能够抓住事物核心的止损的基本点,就是这个底线思维的核心思想,你做什么都没用,除非你完成了某一个核心任务、核心技能,这是在时间、资源都不够的情况下,做最快速决断的最佳起始点。
> 什么是可以有的Could可以有可以有时间了再给。
> 什么是可以没有Would not可以没有等有时间了再说。
> 永远给自己留出来一部分缓冲的时间,缓冲的金钱,缓冲的冗余资源来让自己从容不迫,而不是卡着点儿去做各种事情。
> 第一类事情是创造价值的工作,创作过程中不可以被他人干扰。
> 第二类事情是你需要和他人协同互动才能推进的工作,另一方不在无法推进。第三类事情是附加值相对低的碎片任务,即使随时被打断都可以继续做的,并且有别于前两者必须你自己去做的事情,可以理解为番茄工作法。
> 所以一天上班的9小时的时间会被拆分成3小时创造性任务、3小时沟通类任务以及3小时左右的琐碎任务。当你开始用这样的分类方法量化自己的工作内容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工作待办事项的性质是什么了。
> 一天至少需要找到一个连续23小时中途不可以被打扰的创造性工作任务
> 当然还是有一个非常值得上班族借鉴的职场经验。一般情况下,优先面对面沟通,或者直接打电话说明白要做什么事情,然后双方沟通协商一致之后,再发一封邮件定为正式函,附上相关的表格和公文附件。
> 其实当你站在周计划的维度去认真思考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变得非常简单了:你只要问自己这一周想要做多少个创造类任务,和哪些部门的人内部沟通,和哪些客户外部沟通,以及为了完成这周的主要任务和沟通工作,得做哪些准备工作。
>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不断纠正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偏差,只有看懂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才能适应其中的趋势
> 目标明确:学会权衡收益与代价,付出与收获。
> 独立自主:希望独立学习,自主思考,而不是被灌输。
> 经验学习:带入以往的经验,具有特定的思维和习惯。功利性:意识到学习的必要性时才会准备投入学习,不喜欢被强迫。任务驱动:跟工作任务相关的学习,喜欢实践性主题。问题驱动:喜欢现实的问题解决,愿意学习解决思路。
> 也就是说,成人学习是以解决当前具体问题为最终目的,带着困惑去学习特定知识来优化自己的技能,并且通过行动来解决自身的困境,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信息积累,否则和听相声、侃大山没有任何区别,给你再多的信息和知识,都是无意义的重复。
> 比如如何让自己每月多10003000元收入如何让自己每天节约2小时时间如何让自己的工作效率加快如何管理510人的小团队下个月的营业额如何达标如何准备跳槽到收入高的公司这些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
> 废掉一个成年人到底有多简单:只要不停给他新知识,让他忙于学,却从不实践就可以了。
> 相信我们会在朋友圈看到不少工作5年以上依旧还在打卡学习的上班族用着“无效努力”来麻痹自己好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这类人我们称为“学习爱好者”。
>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 不断试错直到找到感觉的过程,称为“习”。
>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旦误会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而只是一味学新知识,不是“学以致用”的话,了无止境的狂热的填鸭式教育将会大行其道。
> 这个禅机一般的秘密,已经在《道德经》中说得非常明白了,《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有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因此,你“得一”了吗?
> 他们在年少的时候看懂了各种行业的效率转换规则,各种技术白皮书,知道如何让这些规则为我所用,撬动杠杆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 用这些规则来解决专业领域的特定问题,然后优化资源与资源之间的协同效率,达到提升投入产出比的结果
> 因为企业背后面临的真实挑战是如何拿着这些原有资源,通过优化配置的方式,在未来的不确定风险下赚到高于同行的收益,比如,如何提升设备单位时间内产出量,如何提高仓库的周转率,如何降低残次品的生产,如何缩短研发周期,如何提升客户满意度。
> 所以你是自己所在领域的专家吗你的电脑里你的书架上是否有关于这个领域问题的10本以上书籍
> 我们真的有必要报名学习这么多课程,这么多知识吗?这些知识背后的源代码的脉络和起源知识是什么?整个专业知识地图的边界是什么?
> 先思考知识框架和分支脉络,以及不同分支之间的区别和关联,当看懂骨架之后,再来思考不同分支专业知识的应用场景
> 于是我开始停止买书,有意识地给我想看的书籍进行排序和归纳,慢慢我开始找到它们之间的规律了,然后进行大规模的重复性剔除工作,重建专业认知框架,这时候要看的书籍越来越少,同时看的书籍越来越专业、精深。其实没什
> 这样的反向拆解能力可以理解为“逆向工程思维”。
> 这会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所有元素全部呈现的完成时态;另一种是你自己可以理解的分级状态,包含你已经掌握的简单状态、入门状态,还有中高级较难的状态。
> 通过系着一根羊毛线,时时刻刻都可以定位自己在迷宫中的方位,以及被探索过地方的路线,通过不断排查的方式,最终找到目标,这种方法其实就是计算机的经典算法中的暴力遍历的算法:简称“迷宫寻路算法”,或者叫作“回溯算法”。
> 右手原理。
> 从起点出发一直往里走,遇到岔路口就做一个节点记录,然后利用右手原理,一直优先选择右边的路线。只要还能往里走,继续推进前行,直到走不下去碰壁为止,于是沿着路线返回最近的上一个节点,选择还没有被探索过的路线进行探索,直到所有的可能性都被探索到为止。
> 如何防止自己迷失?其实定期做复盘工作,是一件特别有用的事情。
> 当你把这几年来的复盘笔记、工作日志,以及任务清单都拼接起来,再结合自己所在领域和专业知识框架之后,整个地图全貌就会越来越清晰
> 很多学习英语的“壮士”们都有一道无法逾越的心理魔障,那就是心平气和看完一本英语小说或期刊。这是检验是否掌握英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考核。
> 我遇到过不少学员,想要通过记录心情日记的方式来复盘自己的情绪,最后发现根本没有任何效果,原因就在于只是记录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记录影响自己情绪的事情步骤,最后咬牙切齿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结果过了一两个月之后再看,压根也不知道,那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 1.0阶段定性定量分析研究。2.0阶段样本库分析思考。3.0阶段学习专业知识。4.0阶段开始行动验证。5.0阶段:最终改变命运。
> 你做什么事情,会让你有成就,却对别人没好处呢?只要你想不明白这一点,你就无法建立自己的“专业护城河”,无法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有时候个人成就太多,对自己未必是有好处,反而会因为对他人没有任何好处,而招致他人的嫉恨。
> 但是如果你能全方位了解各种消息,你就可以更多维度地深入理解历史中的每一个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只是立场不同。
> 知识边界、统计学、高频词汇,以及练习时间。
> 就是衣食无忧级别,没有任何功利心,没有考核指标,长时间浸淫在文学世界的闲情雅致,超强的鉴赏功底,以及拥有这样一个氛围的家庭。
> 有两种可能,一方面他自己通关了,但是总结不清楚其中的道理,所以弟子也听不懂;另一方面就是老师在教徒弟的时候,有意留一手。于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摆在你面前:如何让自己超越自己的老师?
> 如果你想要突飞猛进地修炼成专家,甚至超越你的老师,你需要的是一套更加先进的思维框架,以及海量的对标数据样本,再加上足够时间的“刻意练习”
> 所以AlphaGo Zero通过向规则学习再加上时间的积累以及自我快速迭代学习的方式让围棋规则变化出新的排列组合而自主研发的规则成了它甩开同行的杀手锏让自己快速成了行业中的佼佼者。
> 不少特别努力的小伙伴,都在非常努力地在自家“自留地”上种着从别人手中得到“转基因郁金香”,而只有少数派在耕耘自家的“土豆田”
> 这个老师的思想,启蒙了多少因此而受启发的学生、读者?这些弟子中,有多少弟子始终是弟子,又有多少弟子是超越老师的?不管这个老师有没有名,先看看这个老师门下有多少个毕业通关,开枝散叶,自成一派的弟子?
> 电影中小马同学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植物学家,所以他会用另一个思考维度去思考携带的土豆既是口粮又是庄稼,如果计算机专家困在火星有可能就死翘翘了。正
> 当你还在提桶的时候,需要建造管道。——《管道的故事》
> 出售自己的时间,换取金钱;使用自己的技术,换取金钱;整合自己的资源,换取金钱;搭建自己的平台,换取金钱。
> 所以无论你修炼哪一条跑道,你最终都会发现,只要坚持下去,你都会有收获。很多人因为没有“人生钱”的时间积累、业务量积累、经验值积累,贸然进入“钱生钱”的市场想要一劳永逸,结果一场空,我只能说,成年人的世界,风险收益自行承担。
> ,无法复盘经验教训
> 从来就没什么速成,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世上从来都没有什么逆袭,所有的奇迹和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 因为这一类的工种没有任何核心技术含量,只要培训上一个礼拜甚至半天就可以胜任,剩下的都是重复劳动,因此想提升收入很难,但是被呼来唤去折腾的概率极高,而且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很容易因为客户或者上级一两句话而被扣奖金,甚至会丢工作。
> 其实吃苦的本质是让自己变得更强,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幸福,而在此期间如何让自己的精力保持专注而不分心才是修炼的过程。
> 在你还不是核心人才之前,谁都可以改变你的命运,这种感觉就像踩死一只蝼蚁一样,甚至没有人知道你是谁,这是绝大多数“拿时间换钱”的人的普遍命运。
> 成为一个专家的第一件事情是闭嘴,倾听,然后思考,如此往复,才能让自己越来越接近专家级别的思考。而经过复杂的实践和推理,加上理论的高度反思和总结,才称得上是“专家”,所以别人随便抛出去一个问题,专家是可以直接用浅显易懂的话给对方说明白,并且可以情景再现的。
> 月收入过万的第一个壁垒:专业知识是不是过关
> 因为计算机的发明,释放了无效工作量的瓶颈;因为行业软件的发明,释放了经验值累积的瓶颈;因为互联网的发明,释放了思想与思想互动的瓶颈;因为人工智能的发明,释放了脑力深度思考的瓶颈。
> 年轻人不要老想着改变世界,而应该从改变自己做起。
> 你能不能翻身,算一下修炼成本就知道了
> 但是如果我们把互联网公司的加班时长额外算进去之后,你就会发现,有些互联网公司的收入其实也是很惨烈的,我们在前文中给大家普及了一个知识:薪水除以劳动时间等于时薪成本。
> :技术能力、销售能力、市场推广能力、售后服务能力、物流、采购、人力资源、资金调配、产品管理、产品质量、成本管控、生产能力,以及政府关系、上下游关系协调能力
> 那么怎么做才能拿资源换钱呢?
> 我们先试着将自己资源系的人脉,不管是贵人、牛人、恩人,还是有钱人,统统分为三大类:长期人脉、中期人脉以及短期人脉。再结合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分布,是否愿意参与某个项目来计算,我就知道这个人是愿意一起参与干活儿并且一起拿钱,还是只愿意拿资源出来,不愿意干活儿,只想着分钱的。
> 故事中的杰里·斯特宁在承认数百万名越南儿童大都是营养不良的大数据样本前提下,他关注的不是这个已知的事实,而是坚信,在自己已知以及其他人已知的大前提下,还能够找到大家都没有找到的第三方的解决方案——“虽然穷,但也可以健康成长”的可能性。
>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拿到对于自己而言相对高薪的收入就得知道身边10多个和自己收入差距在13倍的同行在哪里他们在做什么样的工作以及他们在哪里上班同样每天812小时他们都在用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完成工作中有了这些“我自己也能够得上的参考对标”那么我只要找到这些专业知识以及我自己能够承受得了的学习范围剩下的就是时间磨炼和练习量的积累了。
> 其实很多“资源”大都是“无效资源”
> 因为他特别爱惜自己的羽毛,不愿意多花时间修炼专业知识,不愿意多花精力用心在服务他人上,不断为自己找借口,他希望他人给他提供各种优质服务,但是自己又给不了对方同等的置换,而且还要通过撒泼打滚耍赖的方式不断毁约,那么长此以往,他将会被他的朋友圈、社交圈所唾弃,社会就会把他边缘化。
> 满足对方的十个以上需求,对方会愿意帮你实现所有的梦想。
> 很多人只想着别人对自己不好,却从不思考自己能够为别人做点什么
> 长时间的孤独修行的经验值积累,直到把这个维度拉升到成为行业顶尖。
> 按照自然常数e的切分规则来拆分自己未知领域的学习进度38%的时间先认真积累经验剩下的50%时间实践12%时间复盘总结经验。
> 成功人士是这么定义“失败”的,这不是失败,也不是犯错,而是试错,所以试错的结果和数据对他们很重要,而不是失败之后的心情和感受。
> 有了足够多的积累,才能进化
> 人类吃到了易于消化吸收的熟食,消化吸收食物的“能量红利”之后,打猎时间一下子就被释放出来了,人类从此不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了。
> 这个人完成“大爆炸”之前的准备要素都在某一个时间段收集全了,正好他的教育经历和人生经历给了他这个软性条件,正好他身边的资源和圈子给了他硬性条件,正好这个行业趋势和时代给了他这个展现和成就的条件,而且古今中外,无一例外
## 笔记
> 这就是你在经历第一个50万元里程碑之前必定会经历的过程请问刚踏入职场或者已经工作好多年的读者你这一个关卡过去了吗
💭 50万的标准也许并不适应每个人存够5年的生存金也不错
> 人类几千年来,发展至今一直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信息下对不确定的未来进行生死攸关的决策。
💭 做一个不那么错的选择
> What什么——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内容。Who——做这件事情的相关人员。Where何处——具体实施场所。When何时——做这件事情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Why为什么——做这件事情的缘由、前景。How如何——具体方法和操作步骤。How much多少——准备动用多少预算和相关资源。Effect效果——最后预测结果如何有什么样的效果。
💭 量化
## 书评
##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