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f --git a/Blog/「转载」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md b/Blog/「转载」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md
deleted file mode 100644
index 7a628c6b..00000000
--- a/Blog/「转载」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md
+++ /dev/null
@@ -1,154 +0,0 @@
----
-title: 「转载」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description: 本文从低幼的流行语、敏感词泛滥、创新乏力、废话式表达等方面阐述了当代中文越来越低龄化、退化的现状,表达了对中文逐渐丧失力量和创造力的担忧。
-keywords:
- - 低幼化
- - 敏感词泛滥
- - 创新乏力
- - 思想懒惰
-tags:
- - 博客/转载
-authors:
- - 7Wate
-date: 2022-05-24
----
-
-我总觉得,一些很严肃的地方,一些很严肃的事情,不该被这么戏谑的低龄化表达,不该把他人的苦难,变成幼儿园小朋友的打闹。
-
-中文好像越来越年轻。
-
-每天每时每刻都会很多的新词,比如暴风吸入跺 jiojio 绝绝子,比如一些莫名其妙的首字母缩写,死成了 S,钱打成 Q,还有脸成了 L。
-
-又比如,最近很喜欢把阳性患者叫做小羊人,女性叫母羊,老人叫老羊,阳性的那座楼就成了羊窝。
-
-![医护人员](https://static.7wate.com/img/2022/05/24/8faf27f6fe4be.png)
-
-新词层出不穷,语言与时俱进,捉羊不过是开个玩笑,这些当然都知道。但眼睁睁看着流行词翻滚汹涌,中文互联网换了人间,总有那么一瞬间猛然觉得:
-
-2022 年,简体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
-## **1、中文越来越低幼。**
-
-现在有一种风气,是全员主动去接受低龄化、巨婴化的用词和语法。
-
-最近的疫情里,防疫人员说成了大白,阳性成了两脚羊,上海成了生煎包。好好的一句 “上海加油”,却又成了 “大白来羊窝抓羊,小羊人乖乖毕业,生煎包加油加油”。
-
-一时间,什么都成了抄作业,什么都成了开卷考。
-
-**我讨厌这种低龄化的表达,讨厌这种思想的退化,讨厌低龄化表达加剧的思想的退化。**
-
-![加剧](https://static.7wate.com/img/2022/05/24/38f8cd8d106fc.png)
-
-你看裁员这个词太没人情味,不如就叫毕业;抑郁这个词太低情商了,不如就叫玉玉症;你看火灾消防员太烫嘴,不如就叫蓝朋友吧;企业家这个词太没意思,不如就叫马爸爸。
-
-好像什么事都是过家家。
-
-我总觉得,一些很严肃的地方,一些很严肃的事情,不该被这么戏谑的低龄化表达,不该把他人的苦难,变成幼儿园小朋友的打闹。
-
-这么多年,我们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语言和思想原本很有力量,原本是那样的铁骨铮铮,荡气回肠。
-
-## **2、中文越来越敏感。**
-
-之前也说过这个事。其实我理解歧义,理解敏感,可是我不太理解动不动就高潮。
-
-就在我完成《现在的屏蔽词真让人懵了个逼》之后不久,某个平台上就将 “▢” 代替杀字,成为了新一代的屏蔽词顶流。
-
-![404](https://static.7wate.com/img/2022/05/24/87f73921bbe69.png)
-
-“▢” 这个符号虽然是为了屏蔽而诞生的,但它十分像另一个字——口。这就导致了很多原本 R-18 的内容,开始走向了十八禁的方向。
-
-比如:大杀四方变成了 “大口四方”,杀人如麻变成了 “口人如麻”,电影《杀死比尔》变成了《口死比尔》。
-
-幸好电影的主人公是女的,才没让电影走向同性之爱的方向。
-
-但一身是胆的赵云无辜躺枪了:他在长坂坡口了个七进七出。
-
-就连我最崇拜的李白也变成了:十步口一人,千里不留行。
-
-那么问题来了,“故意口人罪” 到底应该死刑立即执行,还是拘留半个月?这个问题恐怕罗翔老师也得想上几天。
-
-很多像 “杀” 这样词,本身并没有什么敏感,但越来越不让乱说,结果反倒是越来越乱说。
-
-## **3、中文越来越失去创造力了。**
-
-奶茶好喝?绝绝子!电影好看?绝绝子!游戏很秀?绝绝子!
-
-蛋糕难吃?绝绝子!网剧垃圾?绝绝子!操作很差?绝绝子!
-
-发现了吗?不管好的坏的,统统可以用绝绝子。无语也是绝绝子,惊叹也是绝绝子,高兴是绝绝子,难过也是绝绝子。
-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电影,里面的国王几乎讲所有的词都改成了自己的名字,医生只能告诉患者:**“你的疾病监测结果是:阿拉迪恩,但情况还是很阿拉迪恩的,所以你需要阿拉迪恩。”**
-
-更可怕的是无所不在又烂俗的谐音梗,以各种刁钻的角度轰炸你的信息流。
-
-![角度](https://static.7wate.com/img/2022/05/24/124cfeb49d7f6.png)
-
-当他们说笔芯的时候,我不在乎,因为我只比心;
-
-后来他们说沙雕和雨女无瓜,我不在乎,因为我不看巴拉巴拉小魔仙;
-
-后来他们说集美们,giegie,我不在乎,因为我不看直播;
-
-后来当他们开始满嘴的修勾、贵物,我不在乎,因为我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
-
-最后当他们只会说老六、二臂、栓 Q 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在乎了,所有人都被同化在这失去创造力的文字茧房中了。
-
-所以我们生活的时代:**歌词越来越口水化,文学越来越网络化,诗歌越来越浅显化,大众词汇越来越庸俗化……**
-
-世上总是劣币驱逐良币。
-
-当什么都可以绝绝子的时候,当人人都愿意绝绝子的时候,就不会再有什么成语绝句了。
-
-## **4、中文的废话越来越多了。**
-
-最近有些自称 “当代语言艺术家” 的人,堪称中文的谋杀者。
-
-这些人张嘴就是:咱就是说,属于是,一整个大动作,无语住了,狠狠,整个就是,笑不活了……
-
-有人给这种文字起了个名字:鬼打墙文学。
-
-但相比这个,我更在意另一件事:到底是谁在创作这些文字垃圾,让我们上网说话越来越费劲啊?
-
-![垃圾](https://static.7wate.com/img/2022/05/24/f6f1a83c27517.png)
-
-普通人失恋也就是:我失恋了。
-
-放到他们嘴里就是:家人们,咱就是说今天就是纯纯心肌梗塞一整个 EMO 住的状态,整一个就是王八退房憋不住了属于是,咱也就是说他非要驾鹤西去撒手人寰咱也没办法纯纯大无语,从今往后姐就是女王的自信大动作了。
-
-对此我只能表示:咱就是说,我一整个无语住的大动作了,哎家人们,纯纯属于是什么?仓颉钱玄同哭不活了。
-
-**文字本质上就是智力的剩余,废话本质上就是思想的懒惰。**
-
-一篇《滕王阁序》本质上就是一个天才的苦吟,一夜之间,凭空多出十几个成语,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人杰地灵,萍水相逢。
-
-李白从宫廷到山野,漂泊一生,感慨一生,写了那么多年,我们说亲情才有了天伦之乐,说说爱情有刻骨铭心,说豪迈可以用一掷千金。
-
-**我怀念那个贾岛推敲的年代,怀念那个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的年代,怀念那个张口 “秋分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的年代。**
-
-那个年代,很多人愿意做文字的囚徒,是思想的诗人。
-
-## **5、中文已死,或许是真的。**
-
-![中文](https://static.7wate.com/img/2022/05/24/e3366ff5d3bf3.png)
-
-我经常在想,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就这样了。
-
-直到看到一期《圆桌派》,看到姜文说,我们手里拿的 iPhone 手机,是一个老人做的。很多名牌,也是老人在设计。这个世界上,其实很多年轻人推崇的东西,都是老年人创造、引领的。
-
-我才突然有点明白了。
-
-**中文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死在了太年轻,死在了很多成年人越来越低龄,死在了我们越来越接受这种低龄。**
-
-但它,本不该这样。
-
-> 【404 文库】王左中右|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 中国数字时代
->
-> CDT 档案卡
->
-> 标题: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 作者:王左中右
-> 发表日期:2022.5.20
-> 来源:[微信公众号 “王左中右”](https://mp.weixin.qq.com/s/GZKMemoSIDtKBKOI6orVsQ)
-> 主题归类:[上海疫情](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tag/上海疫情)
-> CDS 收藏:[真理馆](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space/真理馆)
->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copyright)。
diff --git a/Blog/「转载」人生.md b/Blog/「转载」人生.md
deleted file mode 100644
index 73080985..00000000
--- a/Blog/「转载」人生.md
+++ /dev/null
@@ -1,32 +0,0 @@
----
-title: 「转载」人生
-description: 人生起伏无常,命运多变,富贵与贫贱都无法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我们应顺应天理,坦然面对人生的种种起落。
-keywords:
- - 励志
- - 命运
- - 历史典故
-tags:
- - 博客/转载
- - 成长/个人
-authors:
- - 7Wate
-date: 2020-06-30
----
-
-人生啊,有长有短,有高有低,你得记住那么一句话!
-
-楚王虽雄难免乌江自刎,汉王虽弱却有万里江山。
-
-满腹经纶白发不抵才疏学浅少年登科,有先贫而后富有先富而后贫。
-
-蛟龙未遇潜于鱼虾之间,君子失势拱手于小人之下。
-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长。
-
-水不得时风浪不止,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
-盖人生在世富贵不能移贫贱不能欺,此乃天理循环终而复始者也。
-
-作者:[孟鹤堂](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D%9F%E9%B9%A4%E5%A0%82)
-
-来源:[德云社](http://www.guodegang.org/)
diff --git a/Blog/「转载」余光中:怎样改进英式中文?.md b/Blog/「转载」余光中:怎样改进英式中文?.md
deleted file mode 100644
index 594024cd..00000000
--- a/Blog/「转载」余光中:怎样改进英式中文?.md
+++ /dev/null
@@ -1,240 +0,0 @@
----
-title: 「转载」余光中:怎样改进英式中文?
-description: 中文在近代以来受到英文影响而出现的西化趋势,分析了名词、连接词、介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在语法、语序、时态等方面的变化,指出了一些不当的西化用法,阐述了应该保持中文本身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生态。
-keywords:
- - 中文
- - 英文
- - 西化
- - 基础语法
- - 生态
-tags:
- - 博客/转载
-authors:
- - 7Wate
-date: 2020-06-05
----
-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七十年间,中文的变化极大。一方面,优秀的作家与学者笔下的白话文愈写愈成熟,无论表情达意或是分析事理,都能运用自如。另一方面,地道的中文,包括文言文与民间文学的白话文,和我们的关系日渐生疏,而英文的影响,无论来自直接的学习或是间接的潜移默化,则日渐显著,因此一般人笔下的白话文,西化的病态日渐严重。
-
-一般人从大众传媒学到的,不仅是流行的观念,还有那些观念赖以包装的种种说法;有时,那些说法连高明之士也抗拒不了。今日的中文虽因地区不同而互见差异,但共同的趋势都是繁琐与生硬,例如中文本来是说「因此」,现在不少人却爱说「基于这个原因」;本来是说「问题很多」,现在不少人却爱说「有很多问题存在」。对于这种化简为繁、以拙代巧的趋势,有心人如果不及时提出警告,我们的中文势必越变越差,而地道中文原有的那种美德,那种简洁而又灵活的语文生态,也必将面目全非。
-
-中文也有生态吗?当然有。措词简洁、句式灵活、声调铿锵,这些都是中文生命的常态。能顺着这样的生态,就能长保中文的健康。要是处处违拗这样的生态,久而久之,中文就会污染而淤塞,危机日渐迫近。
-
-目前中文的一大危机,是西化。我自己出身外文系,三十多岁时有志于中文创新的试验,自问并非语文的保守派。大凡有志于中文创作的人,都不会认为善用四字成语就是创作的能事。反之,写文章而处处仰赖成语,等于只会用古人的脑来想,只会用古人的嘴来说,绝非豪杰之士。但是,再反过来说,写文章而不会使用成语,问题就更大了。写一篇完全不带成语的文章,不见得不可能,但是很不容易;这样的文章要写得好,就更难能可贵。目前的情形是,许多人写中文,已经不会用成语,至少会用的成语有限,显得捉襟见肘。一般香港学生目前只会说「总的来说」,却似乎忘了「总而言之」。同样地,大概也不会说「一言难尽」,只会说「不是一句话就能够说得清楚的」。
-
-成语历千百年而犹存,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千锤百炼」,字义对称,平仄协调,如果一定要说成「千炼百锤」,当然也可以,不过听来不顺,不像「千锤百炼」那样含有美学。同样,「朝秦暮楚」、「齐大非偶」、「乐不思蜀」等语之中,都含有中国的历史。成语的衰退正显示文言的淡忘,文化意识的萎缩。
-
-英文没有学好,中文却学坏了,或者可说,带坏了。中文西化,不一定就是毛病。缓慢而适度的西化甚至是难以避免的趋势,高妙的西化更可以截长补短。但是太快太强的西化,破坏了中文的自然生态,就成了恶性西化。这种危机,有心人都应该及时警觉而且努力抵制。在欧洲的语文里面,文法比较单纯的英文恐怕是最近于中文的了。尽管如此,英文与中文仍有许多基本的差异,无法十分融洽。这一点,凡有中英文互译经验的人,想必都能同意。其实,研究翻译就等于研究比较语言学。以下拟就中英文之间的差异,略略分析中文西化之病。
-
-比起中文来,英文不但富于抽象名词,也喜欢用抽象名词。英文可以说「他的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中文这么说,就太西化了。英文用抽象名词「减少」做主词,十分自然。中文的说法是以具体名词,尤其是人,做主词:「他因为收入减少而改变生活方式」,或者「他收入减少,乃改变生活方式」。
-
-中文常用一件事情(一个短句)做主词,英文则常用一个名词(或名词词组)。「横贯公路再度坍方,是今日的头条新闻」,是中文的说法。「横贯公路的再度坍方,是今日的头条新闻」,就是英文语法的流露了。同理,「选购书籍,只好委托你了」是中文语法。「书籍的选购,只好委托你了」却是略带西化。「推行国语,要靠大家努力」是自然的说法。「推行的国语,要靠大家的努力」却嫌冗赘。这种情形也可见于受词。例如「他们杯葛这种风俗的继续」,便是一句可怕的话。无论如何,「杯葛继续」总嫌生硬。如果改成「他们反对保存这种风俗」,就自然多了。
-
-英文好用抽象名词,其结果是软化了动词,也可以说是架空了动词。科学、社会科学与公文的用语,大举侵入了日常生活,逼得许多明确而有力动词渐渐变质,成为面无表情的词组。下面是几个常见的例子:
-
-- apply pressure: press
-- give authorization: permit
-- send a communication: write
-- take appropriate action: act
-
-在前例之中,简洁的单音节动词都变成了含有抽象名词的片词,表面上看来,显得比较堂皇而高级。例如 press 变成了 apply pressure,动作便一分为二,一半驯化为静止的抽象名词 pressure,一半淡化为广泛而笼统的动词 apply。巴仁(Jacques Barzun)与屈林(Lionel Trilling)等学者把这类广泛的动词叫做「弱动词」(weak verb)。他们说:「科学报告不免单调而冷淡,影响之余,现代的文体喜欢把思路分解成一串静止的概念,用介词和通常是被动语气的弱动词连接起来。」
-
-巴仁所谓的弱动词,相当于英国小说家奥韦尔所谓的「文字的义肢」(verbal false limb)。当代的中文也已呈现这种病态,喜欢把简单明了的动词分解成「万能动词+抽象名词」的片词。目前最流行的万能动词,是「作出」和「进行」,恶势力之大,几乎要吃掉一半的正规动词。请看下面的例子:
-
-- 本校的校友对社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 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作出了十分热烈的反应。
-- 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问题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 心理学家在老鼠的身上进行试验。
-
-不管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样的语法都是日渐西化的现象,因为中文原有的动词都分解成上述的繁琐词组了。前面的四句话本来可以分别说成
-
-- 本校的校友对社会贡献很大。
-- 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反应十分热烈。
-- 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问题已经详加研究。
-- 心理学家用老鼠来做试验(或:心理学家用老鼠试验)。
-
-巴仁等学者感概现代英文喜欢化简为繁、化动为静、化具体为抽象、化直接为迂回,到了「名词成灾」(noun-plague)的地步。学问分工日细,各种学科的行话术语,尤其是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夹杠」,经过本行使用,外行借用,加上「新闻体」(journalese)的传播,一方面固然使现代英文显得多彩多姿,另一方面却也造成混乱,使日常用语斑驳不堪。英国诗人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 1895-1986)在短诗『耕田』(Tilth)里批评这现象说:
-
-> Gone are the sad monosyllabic days
-> When "agricultural labour"still was tilth;
-> And "100% approbation", praise;
-> And "pornographic modernism", filth-
-> And still I stand by tilth and filth and praise.
-
-「名词成灾」的流行病里,灾情最严重的该是所谓「科学至上」(scientism)。在现代的工业社会里,科学早成显贵,科技更是骄子,所以知识分子的口头与笔下,有意无意,总爱用一些「学术化」的抽象名词,好显得客观而精确。有人称之为「伪术语」(pseudo-jargon)。例如:明明是 first step,却要说成 initial phase:明明是 letter,却要说成 communication,都属此类。
-
-中文也是如此。本来可以说「名气」,却凭空造出一个「知名度」来,不说「很有名」,却要迂回作态,貌若高雅,说成「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真是酸腐可笑。另一个伪术语是「可读性」,同样活跃于书评和出版广告。明明可以说「这本传记很动人」,「这本传记引人入胜」,或者干脆说「这本传记很好看」,却要说成「这本传记的可读性颇高」。我不明白这字眼怎么来的,因为这观念在英文里也只用形容词 readable 而不用抽象名词 readability。英文会说:The biography is highly readable,却不说 The biography has high readability。此风在台湾日渐嚣张。在电视上,记者早已在说「昨晚的演奏颇具可听性」。在书评里,也已见过这样的句子:「传统写实作品只要写得好,岂不比一篇急躁的实验小说更具可看性?」
-
-我实在不懂那位书评家以不能说「岂不比一篇……更耐看(更动人)?」同理,「更具前瞻性」难道真比「更有远见」要高雅吗?长此以往,岂不要出现「他讲的这件趣事可笑性很高」一类的怪句?此外,「某某主义」之类抽象名词也使用过度,英美有心人士都主张少用为妙。中国大陆文章很爱说「富于爱国主义的精神」,其实颇有语病。爱国只是单纯的情感,何必学术化为主义?如果爱国也成主义,我们不是也可以说「亲日主义」、「仇美主义」、「怀乡主义」?其次,主义也就是一种精神,不必重复,所以只要说「富于爱国精神」就够了。
-
-名词而分单数与复数,是欧语文的惯例。英文文法的复数变化,比起其它欧洲语文来,单纯得多。请看「玫瑰都很娇小」这句话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里的各种说法:
-
-- The roses are small.
-- Les roses sont petites.
-- Die Rosen sind klein.
-- Las rosas son chiquitas.
-- Le rose sono piccole.
-
-每句话都是四个字,次序完全一样,都是冠词、名词、动词、形容词。英文句里,只有动词跟着名词变化,其它二字则不分单、复数。德文句里,只有形容词不变。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的三句里,因为做主词的名词是复数,其它的字全跟着变化。
-
-幸而中文的名词没有复数的变化,也不区分性别,否则将不胜其繁琐。旧小说的对话里确有「爷们」、「娘们」、「ㄚ头们」等复数词,但是在叙述的部分,仍用「诸姐妹」、「众ㄚ鬟」。中文要表多数的时候,也会说「民众」、「徒众」、「观众」、「听众」,所以「众」也有点「们」的作用。但是「众」也好,「们」也好,在中文里并非处处需要复数语尾。往往,我们说「文武百官」,不说「官们」,也不说「文官们」、「武官们」。同理「全国的同胞」、「全校的师生」、「所有的顾客」、「一切乘客」当然是复数,不必再画蛇添足,加以标明。不少国人惑于西化的意识,常爱这么添足,于是「人们」取代原有的「人人」、「大家」、「大众」、「众人」、「世人」。「人们」实在是丑陃的西化词,林语堂绝不使用,希望大家也不要使用。电视上也有人说「民众们」、「听众们」、「球员们」,实在累赘。尤其「众、们」并用,已经不通。
-
-中文词不分数量,有时也会陷入困境。例如「一位观众」显然不通,但是「观众之一」却嫌累赘,也欠自然。「一位观者」毕竟不像「一位读者」那么现成,所以,「一位观众来信说……」之类的句子,也只好由它去了。
-
-可是「……之一」的泛滥,却不容忽视。「……之一」虽然是单数,但是背景的意识却是多数。和其它欧洲语文一样,英文也爱说 one of my favorite actresses, one of those who believe……, one of the most active promoters。中文原无「……之一」的句法,现在我们说「观众之一」实在是不得已。至于这样的句子:
-
-- 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
--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
-
-目前已经非常流行。前一句虽然西化,但不算冗赘。后一句却恶性西化的畸婴,不但「作为」二字纯然多余,「之一的」也文白来杂,读来破碎,把主词「刘伶」压在底下,更是扭捏作态。其实,后一句的意思跟前一句完全一样,却把英文的语法 as one of the Seven Worthies of Bamboo Grove, Liu Ling……生吞活剥地搬到中文里来。
-
-所以,与其说「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以嗜酒闻名」,何不平平实实地说「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闻名」?其实前一句也尽有办法不说「之一」。中文本来可以说「刘伶乃竹林七贤之同侪」;「刘伶列于竹林七贤」;「刘伶跻身竹林七贤」;「刘伶是竹林七贤的同人」。
-
-「竹林七贤之一」也好,「文房四宝之一」也好,情况都不严重,因为七和四范围明确,同时逻辑上也不能径说「刘伶是竹林七贤」,「砚乃文房四宝」。目前的不良趋势,是下列这样的句子:
-
--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名著之一。
-- 李广乃汉朝名将之一。
-
-两句之中。「之一」都是蛇足。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同俦同类,每次提到其一,都要照顾到其它,也未免太周到了。中国文学名著当然不止一部,汉朝名将当然也不会祇有一人,不加上这死心眼的「之一」,绝对没有人会误会你孤陋寡闻,或者挂一漏万。一旦养成了这种恶习,只怕笔下的句子都要写成「小张是我的好朋友之一」,「我不过是您的平庸的学生之一」,「他的嗜好之一是收集茶壸」了。
-
-「之一」之病到了香港,更变本加厉,成为「其中之一」。在香港的报刊上,早已流行「我是听王家的兄弟其中之一说的」或者「戴维连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喜欢的导演其中之一」这类怪句。英文复数观念为害中文之深,由此可见。
-
-这就说到「最……之一」的语法来了。英文最喜欢说「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好像真是精确极了,其实未必。「最伟大的」是抬到至高,「之一」却稍加低抑,结果只是抬高,并未真正抬到至高。你并不知道「最伟大的思想家」究竟是几位,四位吗,还是七位,所以弹性颇大。兜了一个大圈子回来,并无多大不同。所以,只要说「他是一个大名人」或「他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就够了,不必迂而回之,说什么「他是最有名气的人物之一」吧。
-
-在英文里,词性相同的字眼常用 and 来连接:例如 man and wife, you and I, back and forth。但在中文里,类似的场合往往不用连接词,所以只要说「夫妻」、「你我」、「前后」就够了。同样地,一长串同类词在中文里,也任其并列,无须连接:例如「东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礼乐射御书数」、「柴米油盐酱醋茶」皆是。中国人绝不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以及茶。」谁要这么说,一定会惹笑。同理,中文只说「思前想后」、「说古道今」。可是近来 and 的意识已经潜入中文,到处作怪。港报上有过这样的句子:
-
-在政治民主化与经济自由化的发展道路,台北显然比北京起步更早及迈步更快,致在政经体制改革的观念、行动、范围及对象,更为深广更具实质……
-
-这样的文笔实在不很畅顺,例如前半句中,当做连接词的「与」、「及」都不必要。
-
-「与」还可以说不必要,「及」简直就要不得。后半句的「更为深广更具实质」才像中文,「起步更早及迈步更快」简直是英文。「及」字破坏了中文生态,因为中文没有这种用法。此地一定要用连接词的话,也只能用「而」,不可用「及」。正如 slow but sure 在中文里该说「慢而可靠」或者「缓慢而有把握」,却不可说「慢及可靠」或者「缓慢与有把握」。「而」之为连接词,不但可表更进一步,例如「学而时习之」,还可表后退或修正,例如「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可谓兼有 and 与 but 之功用。
-
-目前的不良趋势,是原来不用连接词的地方,在 and 意识的教唆下,都装上了连接词;而所谓连接词都由「和」、「与」、「及」、「以及」包办,可是灵活而宛转的「而」、「并」、「而且」等词,几乎要绝迹了。
-
-(※英:但也不要不当而而而!)
-
-介词在英文里的用途远比中文里重要,简直成了英文的润滑剂。英文的不及物动词加上介词,往往变成了及物动词,例如 look after, take in 皆是。介词词组(prepositional phrase)又可当作形容词或助词使用,例如 a friend in need, said it in earnest。所以英文简直离不了介词。中文则不尽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两个词组不用一个介词,换了英文,非用不可。
-
-「欢迎王教授今天来到我们的中间,在有关环境污染的各种问题上,为我们作一次学术性的演讲。」这样不中不西的开场白,到处可以听见。其实「中间」、「有关」等介词,都是画蛇添足。有一些圣经的中译,牧师的传道,不顾中文的生态,会说成「神在你的里面」。意思懂,却不像中文。
-
-「有关」、「关于」之类,大概是用得最滥的介词了。「有关文革的种种,令人不能置信」;「今天我们讨论有关台湾交通的问题」;「关于他的申请,你看过了没有?」在这句子里,「有关」、「关于」完全多余。最近我担任「全国学生文学奖」评审,有一篇投稿的题目很长,叫「关于一个河堤孩子的成长故事」。十三个字里,「关于」两字毫无作用,「一个」与「故事」也可有可无。
-
-「关于」有几个表兄弟,最出风的是「由于」。这字眼在当代中文里,往往用得不妥:
-
-- 由于秦末天下大乱,(所以)群雄四起。
-- 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我向窗内看了一眼。
-- 由于他的家境贫穷,使得他只好休学。
-
-英文在形式上重逻辑,喜欢交代事物物的因果关系。中文则不尽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其中当然有因果关系,但是中文只用上下文作不言之喻。换了是英文,恐怕会说「因为清风徐来,所以水波不兴」,或者「清风徐来,而不兴起水波」。上列的第一句,其实删掉「由于」与「所以」,不但无损文意,反而可使文章干净。第二句的「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并没有什么大毛病(注四),可是有点啰嗦,更犯不着动用「驱使」一类的正式字眼。如果简化为「出于好奇,我向窗内看了一眼」或者「为了好奇,我向窗内看了一眼」,就好多了。第三句的不通,犯者最多。「由于他的家境贫穷」这种词组,只能拿来修饰动词,却不能当做主词。这一句如果删掉「由于」,「使得」一类交代因果的冗词,写成「他家境贫穷,只好休学」,反觉眉清目秀。
-
-英文的副词形式对中文为害尚不显著,但也已经开始了。例如这样的句子:
-
-- 他苦心孤诣地想出一套好办法来。
-- 老师苦口婆心地劝了他半天。
-- 大家苦中作乐地竟然大唱其民谣。
-
-「苦」字开头的三句成语,本来都是动词,套上副词语尾的「地」就降为副词了。这么一来,文章仍然清楚,文法上却主客分明,太讲从属的关系,有点呆板。若把「地」一律删去,代以逗点,不但可以摆脱这主客的关系,语气也会灵活一些。
-
-有时这样的西化副词词组太长,例如「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还是去赴了约」,就更应把「地」删掉,代之以逗点,使句法松松筋骨。目前最滥的副词是「成功地」。有一次我不该为入学试出了这么一个作文题目:〈国父诞辰的感想〉,结果十个考生里至少有六个都说:「国父孙中山先生成功地推翻了满清。」这副词「成功地」在此毫无意义,因为既然推而翻之,就是成功了,何待重复。同理,「成功地发明了相对论」、「成功地泳渡了直布罗陀海峡」也都是饶舌之说。天下万事,凡做到的都要加上「成功地」,岂不累人?
-
-白话文一用到形容词,似乎就离不开「的」,简直无「的」不成句了。在白话文里,这「的」字成了形容词除不掉的尾巴,至少会出现在这些场合:
-
-- 好的,好的,我就来。是的,没问题。
-- 快来看这壮丽的落日!
-- 你的笔干了,先用我的笔吧。
-- 也像西湖的有里外湖一样,丽芒分为大湖小湖两部分。
-- 他当然是别有用心的。你不去是对的。
-
-喜欢用「的」或者无力拒「的」之人,也许还有更多的场合要偏劳这万能「的」字。我说「偏劳」,因为在英文里,形容词常用的语尾有 -tive, -able, -ical, -ous 等多种,不像在中文里全由「的」来担任。英文句子里常常连用几个形容词,但因语尾变化颇大,不会落入今日中文的公式。例如雪莱的句子:
-
-> An old, mad, blind, despised, and dying king,---
-
-一连五个形容词,直译过来,就成了: 一位衰老的、疯狂的、瞎眼的、被人蔑视的、垂死的君王 ---
-
-一碰到形容词,就不假思索,交给「的」去组织,正是流行的白话文所以僵化的原因。
-
-白话文所以啰嗦而软弱,虚字太多是一大原因,而用得最滥的虚字正是「的」。学会少用「的」字之道,恐怕是白话文作家的第一课吧。其实许多名作家在这方面都很随便,且举数例为证:
-
-> (一)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 (二)最后的鸽群……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 (三)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
-
-第一句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和「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都是单调而生硬的重迭。用这么多「的」,真有必要吗?为什么不能说「参差而斑驳」呢?后面半句的原意本是「弯弯的杨柳投下稀疏的倩影」,却不分层次,连用三个「的」,读者很自然会分成「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第二句至少可以省掉三个「的」。就是把「灰暗的凄冷的天空」改成「灰暗而凄冷的天空」,再把「夜色的来袭」和「风雨的将至」改成「夜色来袭」、「风雨将至」。前文说过,中文好用短句,英文好用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夜色来袭」何等有力,「夜色的来袭」就松软下来了。最差的该是第三句了。「白色的鸭」跟「白鸭」有什么不同呢?「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乱用「的」字,最是惑人。此句原意应是「颜色不洁的都市河沟」(本可简化为)「都市的脏河沟」,但读者同样会念成「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
-
-目前的形容词又有了新的花样,那便是用学术面貌的抽象名词来打扮。再举数例为证:
-
-- 这是难度很高的技巧。
-- 他不愧为热情型的人。
-- 太专业性的字眼恐怕查不到吧。
-
-「难度很高的」是什么鬼话呢?原意不就是「很难的」吗?同理,「热情型的人」就是「热情的人」;「太专业性的字眼」就是「太专门的字眼」。到抽象名词里去兜了一圈回来,门面像是堂皇了,内容仍是空洞的。
-
-形容词或修饰语(modifier)可以放在名词之前,谓之前饰,也可以跟在名词之后,谓之后饰。法文往往后饰,例如纪德的作品 La Symphonie pastorale 与 Les Nourritures terrestres,形容词都跟在名词之后;若译成英文,例如 The Pastoral Symphony,便是前饰了。中文译为「田园交响乐」,也是前饰。
-
-英文的形容词照例是前饰,例如前引雪莱的诗句,但有时也可以后饰,例如雪莱的另一诗句:One too like thee—tameless, and swift, and proud。至于形容词片或子句,则往往后饰,例如:man of action, I saw a man who looked like your brother。(※英:此例极佳,请注意!)
-
-目前的白话文,不知何故,几乎一律前饰,似乎不懂后饰之道。例如前引的英文句,若用中文来说,一般人会不假思索说成:「我见到一个长得像你兄弟的男人。」却很少人会说:「我见到一个男人,长得像你兄弟。」如果句短,前饰也无所谓。如果句长,前饰就太生硬了。例如下面这句:「我见到一个长得像你兄弟说话也有点像他的陌生男人。」就冗长得尾大不掉了。要是改为后饰,就自然得多:「我见到一个陌生男人,长得像你兄弟,说话也有点像他。」其实文言文的句子往往是后饰的,例如司马迁写项羽与李广的这两句:
-
->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 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
-这两句在当代白话文里,很可能变成:
-
-- 项籍是一个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同时才气过人的汉子。
-- 李广是一个高个子,手臂长得好像猿臂,天性就会射箭的人。
-
-后饰句可以一路加下去,虽长而不失自然,富于弹性。前饰句以名词压底,一长了,就显得累赘,紧张,不胜负担。所以前饰句是关闭句,后饰句是开放句。
-
-动词是英文文法的是非之地,多少纠纷,都是动词惹出来的。英文时态的变化,比起其它欧洲语文来,毕竟单纯得多。若是西班牙文,一个动词就会变出七十八种时态。
-
-中文的名词不分单复与阴阳,动词也不变时态,不知省了多少麻烦。(阿房宫赋)的句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就这么一个「哀」字,若用西文来说,真不知要玩出多少花样来。
-
-中文本无时态变化,所以在这方面幸而免于西化。中国文化这么精妙,中文当然不会拙于分别时间之先后。散文里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议论未定,而兵已渡河。」诗里说:「已凉天气未寒时」。这里面的时态够清楚的了。苏轼的七绝:「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面的时序,有已逝,有将逝,更有正在发生,区别得准确而精细。
-
-中文的动词既然不便西化,一般人最多也只能写出「我们将要开始比赛了」之类的句子,问题并不严重。动词西化的危机另有两端:一是单纯动词分解为「弱动词+抽象名词」的复合动词,前文已经说过。不说「一架客机失事,死了九十八人」,却说「一架客机失事,造成九十八人死亡」,实在是迂回作态。
-
-另一端是采用被动词语气。凡是及物动词,莫不发于施者而及于受者。所以用及物动词叙述一件事,不出下列三种方式:
-
--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 新大陆被哥伦布发现了。
-- 新大陆被发现了。
-
-第一句施者做主词,乃主动语气。第二句受者做主词,乃被动语气。第三句仍是受者做主词,仍是被动,却不见施者。这三种句子在英文里都很普遍,但在中文里却以第一种最常见,第二、第三种就少得多。第三种在中文里常变成主动语气,例如「糖都吃光了」,「戏看完了」,「稿写了一半」,「钱已经用了」。
-
-目前西化的趋势,是在原来可以用主动语气的场合改用被动语气。请看下列的例句:
-
-- 我不会被你这句话吓倒。
-- 他被怀疑偷东西。
-- 他这意见不被人们接受。
-- 他被升为营长。
-- 他不被准许入学。
-
-这些话都失之生硬,违反了中文的生态。其实,我们尽可还原为主动语气如下:
-
-- 你这句话吓不倒我。
-- 他有偷东西的嫌疑。
-- 他这意见大家都不接受。
-- 他升为营长。
-- 他未获准入学。
-
-同样,「他被选为议长」不如「他当选为议长」。「他被指出许多错误」也不如「有人指出他许多错误」。「他常被询及该案的真相」也不如「常有人问起他该案的真相」。
-
-目前中文的被动语气有两个毛病。一个是用生硬的被动语气来取代自然的主动语气。另一个是千篇一律只会用「被」字,似乎因为它发音近于英文的 by,却不解从「受难」到「遇害」,从「挨打」到「遭殃」,从「经人指点」到「为世所重」,可用的字还有许多,不必套一个公式。
-
-中文的西化有重有轻,有暗有明,但其范围愈益扩大,其现象愈益昭彰,颇有加速之势。以上仅就名词、连接词、介词、副词、形容词、动词等西化之病稍加分析,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知所防范。
-
-常有乐观的人士说,语言是活的,有如河流,不能阻其前进,所谓西化乃必然趋势。语言诚然是活的,但应该活得健康,不应带病延年。至于河流的比喻,也不能忘了两岸,否则泛滥也会成灾。西化的趋势当然也无可避免,但不宜太快、太甚,应该截长补短,而非以短害长。
-
-颇有前卫作家不以杞人之忧为然,认为坚持中文的常规,会妨碍作家的创新。这句话我十分同情,因为我也是「过来人」了。「语法岂为我辈而设哉!」诗人本有越界的自由。我在本文强调中文的生态,原为一般写作说法,无意规范文学的创作。前卫作家大可放心去追逐缪思,不用碍手碍脚,作语法之奴。
-
-不过有一点不可不知。中文发展了好几千年,从清通到高妙,自有千锤百炼的一套常态。谁要是不知常态为何物而贸然自诩为求变,其结果也许只是献拙,而非生巧。变化之妙,要有常态衬托才显得出来。一旦常态不存,余下的只是乱,不是变了。
-
-----------
-
-原文作者:[余光中][1]《怎样改进英式中文?- 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
-
-本文转载自:[LeanCloud 开放资源][2] [https://open.leancloud.cn/improve-chinese/][3]
-
-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D%99%E5%85%89%E4%B8%AD
- [2]: https://open.leancloud.cn/
- [3]: https://open.leancloud.cn/improve-chinese/
diff --git a/Blog/「转载」做了 6 年程序员,我学到的 10 条经验.md b/Blog/「转载」做了 6 年程序员,我学到的 10 条经验.md
deleted file mode 100644
index c97c15af..00000000
--- a/Blog/「转载」做了 6 年程序员,我学到的 10 条经验.md
+++ /dev/null
@@ -1,116 +0,0 @@
----
-title: 「转载」做了 6 年程序员,我学到的 10 条经验
-description: 作者通过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提出了对程序员职业发展的10条建议。主要内容涉及保持解决问题的心态,了解用户需求,开放包容,持续学习,思考编码,关注用户体验,团队合作,跨团队交流,审视过往代码,以及在技术学习和工作之间找到平衡。
-keywords:
- - 心态
- - 需求
- - 技术
- - 工作
- - 平衡
-tags:
- - 工作/经验
-authors:
- - 7Wate
-date: 2022-11-14
----
-
-- 保持一颗解决问题的心
-- 了解你的用户
-- 不要拿自己的尺子去度量别人
-- 保持学习、be open-mind
-- 想清楚,再下手写代码
-- 敬畏用户
-- 跨团队合作是利益交换
-- 用别人的语言交流,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理解前人写的「烂代码」
-- 在技术和工作之间找到平衡点
-
-> 来源:[做了 6 年程序员,我学到的 10 条经验 | Randy's Blog](https://lutaonan.com/blog/things-i-learnt-after-6-years-as-software-engineer/);仅学术引用,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
-## 保持一颗解决问题的心
-
-按照我的观察,那些在工作中用技术取胜的人们共同点都在于他们能保持一颗解决问题的心。他们可以率先想到一种更优的手段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般是效率问题)。他们不是嗅觉特别灵敏或者技术特别强,而是当他们遇到了问题,不是把它作为抱怨的话题,而是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没人解决、应该怎么解决,然后把它实现出来。这种心态在职场上特别稀缺。
-
-我在创业公司的时候做一个图文排版的 App, 设计师会设计一些模板,然后交给我来实现。当时我们有很多模板,为了测试这些模板实现在不同的手机屏幕大小会有什么问题,我们要花特别多的精力。可以想象测试的数量 = 模板数量 * 屏幕尺寸的数量。后来我用 puppeteer 写了个自动生成不同屏幕和模板的截图,直接交给设计师一个一个地看。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个事情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它解决了很重要的问题。
-
-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在代码上,也有可能出现在非技术问题上。工作中我特别喜欢和非技术同事聊天,了解他们的工作。因为我常常觉得影响项目前进的原因不一定出在我们用了不适合的技术或者不够「先进」的技术。了解非技术同事的工作流程让我大有收获,我会发现他们有一些工作是可以通过写一段程序把原本的工作量做到指数级的下降,而通常非技术同事是很难察觉到的。
-
-这样的例子特别多。有次我和一个运营同事聊天,我们当时在开发一个新闻内容的管理后台,他们常常用这个后台对一些内容做分析。聊天的时候了解到他们有一部分的工作就是在上面按条件查询一些内容,再一条条地粘贴到 excel 里面,他说这常常要花一下午。后来我帮她做了一个一键导出成 excel 的功能。
-
-她觉得这很不可思议,但这在技术的角度来说太简单了。我也因此了解到,对于不是做技术的人来说,他们很难察觉到哪一些事情是可以用技术解决的,所以我们不能希望他们主动地提出一个需求,只能我们作为掌握技术的人主动地去了解他们。
-
-有一次我和我们的测试吃饭,聊到他们怎么做测试。我发现他们会用 mindmap 先梳理出来一些测试流程,然后一个个地做。但是痛点在于他们常常要手动维护一个文档列出这些 case 的测试结果,这些结果包括截屏,以及证明测试通过的请求返回信息等等。不但麻烦,还很难追踪。
-
-于是我做了一个小 demo Web App,他们可以直接上传他们做好的 Mindmap, 通过他们的 mindmap 直接生成出
-
-来 case item,在项目的开发环境页面代码里面,只要注入这个 case id,就可以在测试之前开始记录请求日志,结束之后会上传到这个平台,这样在这个平台就能直接看到每一个 case 操作的时候的整个过程的记录。这个小 demo 后来被用于花呗的大部分前端项目,当然听说现在已经做得和我当时做的小 demo 完全不同了。
-
-## 了解你的用户
-
-我自认为自己还算是一个有那么一些产品思维的程序员,因为经常也会写一些自己的小产品。但在刚出来工作的时候,我在工作中太沉迷于技术本身。把心思都放在了诸如怎么重构,怎么改进构建速度之类的问题。我在阿里 P5 升 P6 的答辩中,我被问了一个我至今印象深刻的问题:你有了解你的用户是怎么用你在做的这个东西吗?
-
-这个问题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我哑口无言。可能它只是一个晋升答辩问题模板中的一个问题,但对我来说这个问题让我清醒了许多。当时我们做的是内部用的新闻内容管理后台,这个后台的用户是一些小编。我们和这些小编有一个群,但基本是用来报 bug 的。我离这些用户这么近,却从来没有了解过他们的使用感受。我想,如果我当时找他们聊一聊,可能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或许他们会抱怨这个后台的加载速度很慢,我们就可以着手解决加载速度的问题,而不是和同事纠结在用哪种前端状态管理库这种无聊事情上。用户并不关心我们用的是 MobX 还是 Redux.
-
-## 不要拿自己的尺子去度量别人
-
-我刚出来工作犯的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拿自己的尺子去度量别人。我因为从小对编程痴迷,写程序对我来说是人生中最大的兴趣,我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技术上。当时我天真地认为所有程序员都应该像我这样,对待技术也应该有一种理想主义,我在互联网上结交的技术朋友都是这样的。所以我当时对我的同事特别苛刻,甚至对那些把写程序只当成工作的人嗤之以鼻。后来回想起来,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追求,技术也只是多个兴趣爱好的其中一种。在当时别人的眼里我可能是个「怪人」,甚至有点「装逼」。
-
-## 保持学习、be Open-mind
-
-我每天都会在 Twitter 和 Hackernews 发现很多最新的技术和思考,我关注了很多开源库的作者,我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他们最近在思考什么,在接触什么。这种主动接收会扩大你的眼界,让你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更广的思路。
-
-不要只关注自己的领域。我还关注了很多写 Rust, 写 Go, 写 iOS/Android 的人。主要是学习技术背后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些解决问题的方式说不准也能应用到你自己的领域。
-
-保持学习一直是和同行拉开差距最重要的一点。
-
-## 想清楚,再下手写代码
-
-我写代码的速度非常快,因为我已经花了超过十年的时间在写代码了。很多东西想实现,对我来说基本是纯粹的堆代码。导致我非常容易不经过多的思考就开始动手写。我为此吃了不少亏,常常写到一半发现一些没有想到过的问题,导致需要重新设计,重新改写。我的一位前老板很了解我,他也是个多年经验的程序员了。有一次我们在讨论一个新东西,他对我说,「不要着急,想清楚了再写」。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后来每次动手写代码之前,我都会把整个流程的设计先思考清楚,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写。
-
-## 敬畏用户
-
-在写自己的一些没什么人用的开源库或者公司内部用的平台的时候,通常不需要过多思考就能把代码发布出去。到了做花呗这种用户基数庞大的产品,才意识到代码发布和以前所体验到的完全不同。
-
-蚂蚁金服有代码发布的「三板斧」,这是从入职培训到实际工作中就会被反复提及的 must-follow rule. 「三板斧」指的是「可灰度」、「可监控」、「可回滚」。在代码发布之前,要先想想自己的代码是不是符合这三个条件。
-
-你的代码发布之后,如果出了问题,是不是可以被监控到的?
-
-你的代码是不是可以灰度发布的,而不是一下子全量被推到线上的?
-
-代码发布以后,出了问题,是不是可以回滚的?如何回滚?
-
-在经历了用户基数如此庞大的产品开发之后,我对代码发布变得尤为审慎。我记得有次只是单纯改了某段 HTML, 但我还是盯着这个 PR diff 看了几分钟,在想这个修改会不会导致什么问题。
-
-虽然蚂蚁的基础建设可以让这三板斧很容易实现 (有成熟的发布平台进行灰度和回滚,有成熟的监控库);虽然即使遵守了三板斧,还是会有 bug. 但是这种代码发布的思维模式是好的,即使我到了别的公司,我在代码发布前还是会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
-## 跨团队合作是利益交换
-
-在大公司里,有时在做一个事情的时候,需要别的团队一起合作,或许是用到别的团队的接口、或许是需要别的团队开发新的接口,但这通常很难。我以前天真地以为,只要我们做的事情是有利于业务的,别的团队自然就应该一起合作。但实际上,大家更看重的是这个事情对自己的团队有什么好处。
-
-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和别的团队合作,对于他们来说,增加了工作量,增加了风险 (带来更高的 qps, 写更多的代码会导致更多的维护成本)。决定是否合作,首先取决于这是否是自上而下的要求,其次就是合作对他们的 KPI 有没有好处。
-
-所以我学会了在游说别的团队合作的时候,首先应该想明白合作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好处,而不是对事情本身夸夸其谈。这样更容易促成合作。
-
-## 用别人的语言交流,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有研究发现如果你用别人的母语和他交流,他会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对你也会更友好。我发现这个心理同样适用在技术交流中。作为一个前端程序员,在和后端程序员商量技术方案的时候,如果可以更多地使用后端的术语,从后端的角度反推前端的想法,他会更容易接受。
-
-我自己业余是个 full stack 程序员,所以很容易切换到别人的语境,也能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想法。因此沟通会更加顺畅。
-
-## 理解前人写的「烂代码」
-
-这里的「理解」不是指理解烂代码的逻辑,而是理解为什么会写成烂代码。我经常会听到同事抱怨他看到的旧代码写得如何烂,但是实际上很多烂代码产生的原因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受限于技术的发展和业务的复杂性。随着自己写的代码越来越多,就越能理解这些「烂代码」的存在。看出来了烂代码,也不要着急去重构,这些代码很有可能藏着一些你不知道的特殊业务需求。如果你不需要碰这些代码,那就尽量别碰。
-
-## 在技术和工作之间找到平衡点
-
-在刚出来工作的前几年,我特别陶醉在把自己学到的新东西试图用在工作中。我的想法是,只有我把这个技术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我才算学习了这个技术。
-
-其实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学习技术并不一定要求你把他用到工作中。工作就是工作,学习就是学习。工作的内容是为了业务服务的。我在创业公司工作的时候,曾经因为把一个我刚学习到的库用在业务中,因为一些我不知道的坑导致业务进度出了点问题。老板生气地说:业务不是你的试验田。
-
-我后来遇到很多「后辈」(我竟然也开始有后辈了) 请教我说觉得自己在工作中不能运用到自己平时学习的技术,因此觉得自己技术没什么长进。我认为这种想法不太正确。
-
-能把学习到的技术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当然是最好的,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但是这不代表没有用在工作中,就等于没有真正学习到这个技术。我认为很多人对技术学习有错误的理解,对我来说,学习技术的精髓在于理解这个技术的 Why, What, How. 和能不能用到工作中没有太大的关系。
-
-举个例子,我在刚接触到 Redux 的时候,我去学习它,除了了解它怎么用以外,我特别关心的是,Redux 的哲学是什么?是什么启发了 Redux 的作者创造了 Redux? 他和别的库有什么不同?顺着这些问题,我就会了解更多的东西,比如我发现 Redux 是受了 Elm 的启发,我就会去了解 Elm -> 了解 Functional Programming -> 了解 Immutable, 然后关注 Dan (Redux 的作者) 的 Twitter, 看他日常会分享什么,看他对自己做的这个东西的理解是什么。即使我没有把 Redux 用在工作中 (事实上我从来没有用过 Redux),当我在学习这个库的时候,我学习到的不仅仅是 Redux 本身,还有它背后的更多东西。我可能很快就会忘掉 Redux 的 API, 但那又如何,那些它背后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是不会被忘掉的。
-
-而工作则相当于是一个真实的场景,是在你学习新的技术的时候,帮助你进行实际思考的场景。你需要有意识地去想,这个技术如果用到我的工作中,它是否适合?它能解决什么问题?它为什么适合?它为什么不适合。当你在学习新技术的时候,结合这个技术,多思考这些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diff --git a/Blog/「转载」可逆与不可逆的决策.md b/Blog/「转载」可逆与不可逆的决策.md
deleted file mode 100644
index 55020957..00000000
--- a/Blog/「转载」可逆与不可逆的决策.md
+++ /dev/null
@@ -1,36 +0,0 @@
----
-title: 「转载」可逆与不可逆的决策
-description: 可逆决策和不可逆决策的差异。
-keywords:
- - 可逆决策
- - 不可逆决策
- - 信息门限
- - 快速决策
- - 慎重决策
-tags:
- - 博客/转载
- - 成长/个人
-authors:
- - 7Wate
-date: 2023-09-22
----
-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每一个决策都伴随着不确定性。有时,我们可以迅速地做出决策,甚至期望这种不确定性。而有时,我们会深思熟虑,试图最大程度地减少不确定性。
-
-当我们面对决策时,总是在快与慢之间挣扎。是迅速做出决策,还是慢慢地收集更多的信息后再做出决策。
-
-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将决策比作门。他会问自己:**这个决策是单向门还是双向门?单向门意味着一旦决策做出,就无法回头。而双向门则意味着决策是可以随时调整的。**贝佐斯在给股东的信中写道,有些决策是有重大后果的,几乎是不可逆的,这些决策必须经过深思熟虑。但实际上大部分决策都是可以调整的。如果做出了不理想的决策,你可以随时改变。
-
-**无论是可逆还是不可逆的决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你可以通过考虑撤销决策的成本来评估其价值。成本越高,决策越不可逆;成本越低,决策越具有可逆性。
-
-对于可逆的决策,我们应迅速做出。**快速决策并不是鲁莽行事或信息不灵通的借口,而是承认即使决策不完美,也是可以接受的。**例如,今天早晨你发现牙膏快用完了,决定去商店购买。到了商店,你却发现原来常用的牙膏品牌已经卖完。面对这种情况,你并没有犹豫,而是选择了一个包装看起来还不错的牌子。毕竟,如果这个牙膏不合口味,你随时都可以更换。
-
-而对于不可逆的决策,我们应更为审慎。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支 NBA 球队的经理,正在考虑是否交易队中的明星球员。这样的决策一旦确定,将很难撤销。
-
-贝佐斯认为,**当我们对某个决策有 70% 的把握时,就应该采取行动,而不是无休止地等待更多信息。**在《一瞬之间:不假思索的思考力量》中,马尔科姆·格莱德威尔探讨了为何在不确定性下决策可能如此高效。我们常常认为信息越多,决策越好,但格莱德威尔并不这么看。他指出,有时过多的信息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模糊。
-
-当你真正理解到,可逆决策不仅是为了引入新的可能性、收集信息,还是为了寻求他人的意见时,你的决策模式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于那些一旦确定就无法更改的决策,最大的风险在于过于急躁。而对于可调整的决策,真正的挑战在于避免拖延。我们应该及时做出那些可调整的选择,而对于关键且不可逆的决策,则应在最合适的时机慎重决策。
-
-> Reversible and Irreversible Decisions
->
-> 原文:
diff --git a/Blog/「转载」小镇做题家.md b/Blog/「转载」小镇做题家.md
deleted file mode 100644
index 8ff9458d..00000000
--- a/Blog/「转载」小镇做题家.md
+++ /dev/null
@@ -1,106 +0,0 @@
----
-title: 「转载」小镇做题家
-description: 赵韦的“小镇做题家”的成长故事。文章描写了赵韦从小镇逃离到上大学,再到出国留学,最终毕业后在大城市难以立足的过程。赵韦代表了许多来自小地方的“做题家”在现实中苦苦挣扎的写照。
-keywords:
- - 小镇做题家
- - 逃离
- - 大学
- - 出国
- - 焦虑
-tags:
- - 博客/转载
- - 成长/个人
-authors:
- - 7Wate
-date: 2022-07-12
----
-
- 很多年后,赵韦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挣脱过束缚。他逃离家乡,甚至出了国,但终究绕不开贫穷的家庭,出身始终是他的短板。成为“小镇做题家”,一开始是他的出路,现在是一种嘲讽。
-
-## 一
-
- 初三那年,母亲问赵韦:“你上大学吗?如果不上大学,就永远和我们一样,你愿意吗?”
-
- 大学是什么,赵韦没有概念,但母亲的意思他懂,上大学意味着更好的生活,和现在不一样的生活。
-
- 高考只能回原籍考,于是,赵韦跟着母亲,回到四川县城的老家。从东南沿海的工业城市出发,他们一路跋涉。从火车站出来,赵韦觉得那里严肃而神圣,一批批民工乘着火车走出大山,其中包括他的父母。
-
- 为了让赵韦入读县重点中学,母亲动用了关系网中顶级的人脉——一位在当地法院工作的亲戚。在母亲的努力下,村里其他小孩没法上学的时候,赵韦已经坐在重点中学的课堂里。
-
- 高二快结束时,父亲回家了,一只手光秃秃的,没了指头,公司不愿意当工伤处理,他只能先回家另谋出路。赵韦第一次领教到母亲说的“和我们一样”,背后是怎样一种残酷的生活。
-
- 父亲和母亲一起在赵韦高中门口支起了烙饼小摊。每天早上,父母五点钟起床,做好饭菜,再带赵韦去学校。时间久了,老师们都认得这一家。父亲的三轮车上,食材灶锅和赵韦在一起,一个是眼下的生计,一个是未来的希望。
-
- 赵韦感觉扛上了整个家庭未来的重担。他第一次下决心要考上重点大学,觉得那才是摆脱山城的唯一出路。
-
- 年级排名表就贴在墙上,根据分数高低从左到右排列。赵韦的名字总出现在右栏,他盯着左侧名次靠前的名单,发现里面总有他瞧不上的同学。以往,赵韦觉得他们不如他聪明,只懂得没日没夜地刷题,到头来才发现,在高考的规则里,分能补拙,掌握了做题的技巧,也能事半功倍。
-
- 从那之后,赵韦像变了一个人。他不再玩游戏,而是专心攻克学业。一路发奋的过程中,赵韦也变成了自己讨厌的那类学生:课间埋头做作业; 早晨跑操、食堂打饭排队的间隙,也带上小本子,边走边看。父母每天中午把饭送到教室门口,他用半个小时吃完,然后接着刷题。练习题逐渐占据了赵韦的生活,每周休息的时间逐渐缩减为半天,到后来干脆完全取消。就这样埋头苦读了半年,赵韦终于把自己训练成做题专家,成绩也从百名开外,跃居全年级二三十名。
-
-## 二
-
- 2015 年夏天,高考成绩公布,赵韦过了一本线。志愿填报书里的专业词汇他不甚明白。上网搜索填报技巧后,他从所有能够得着的“211”高校里,选择了一所离家最远的学校。网上说,这所学校最好的专业是农业种植,他稀里糊涂地选了,觉得那代表着前程。
-
- 赵韦告别小镇。临走时,他告诉自己,别再回头,去追求老师所说的自由人生。他渴望逃离家乡——这里的人市侩功利,为了蝇头小利,不惜违背道德; 娱乐只有茶馆、棋牌室,低俗又乏味。也许去了大城市,就不再是这样了。
-
- 大学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操场草坪上有抱着吉他弹唱的人,跆拳道学院的学生穿着洁白宽松的训练服打拳……同学们聊梦想、谈艺术,没有人被困在生计里。
-
- 开学不久,赵韦就让家里寄来他用了两年的电脑。以往,他被父母教育,上网代表“不务正业”。直到上了大学,他才知道,对城里的同学来说,电脑、网络也是打开视野的重要工具。
-
- 在大学,赵韦还谈了恋爱。和女友一起去参加学院晚会的时候,赵韦看到别人盛装出席,才觉察到自己的邋遢。他开始关注容貌、穿著,学习穿搭技巧。他不再穿从家里带来的衣服了,给自己置办了许多新衣物。很快,父母给的生活费花完了,赵韦就利用课余时间到街头派发传单、在五星级酒店里当杂工。
-
- 大二那年,赵韦添置了一台单反相机。买单反的钱来自母亲,那是母亲送给他的生日礼物,5000 多块钱,相当于她摆摊一个月的收入。赵韦从未拥有过这类高级数码设备。那之后,无论去哪里,他都会带着相机,拍下学校的雨夜、南京的雪。
-
- 小镇做题家逃离了小镇,继续一路狂奔。大三夏天,他通过学校的面试,拿下了美国名校访学全额奖学金的名额。他踏上地球另一端的土地,西方社会在他面前展开。他站在纽约时代广场的高楼下,发现人渺小如沙尘,巨幅广告交错辉映的光线,霸占着城市的上空。他这才发觉,家乡其实很小很小。
-
-## 三
-
- 有时候,赵韦怀疑大学是一个断断续续的梦。特别是假期,赵韦坐上长途大巴,告别城市,回到家乡。推开门,出租屋里的霉味扑面而来。他拉着行李箱,避过摆放在地上的食材和面粉。单间里只有两张床,用一张帘子隔开。每次,他都要缓一阵子,才能适应家里的环境。
-
- 暑假在家,赵韦每天都跟父母出摊。他带上书离开出租屋,找了家肯德基,钻进玻璃门后的清凉里,点杯饮料坐上半天。读书间隙,一抬头,父母就在不远处吆喝。阳光直射,他们就在油烟里炸着春卷。旁边的摊贩看不下去,说:“你们在这里晒太阳,儿子就在旁边吹空调?”赵韦感到愧疚。
-
- 大学四年,赵韦靠着大大小小的考试证明自己,成为本专业保研的有力竞争者。但临毕业,他开始害怕在本专业读研,觉得自己很可能会在不喜欢的领域里耗费两年时间,最后还是得面临对口专业工作难找的窘境。
-
- 他有了新兴趣——大四偶然选修的计算机网络课。尽管课程难度很大,但为了学会编程,他茶饭不思,沉迷于创造的快感。
-
- 2019 年,临近毕业时,赵韦最终决定放弃就业和保研,多学一年计算机,跨专业考研。他搬出学校,靠父母的资助,一个人租房,修读计算机编程。
-
- 身边的同学接连收到企业的录用信,成绩不如他的人也考上了研究生。这让他焦虑倍增,他放弃应届招聘,放弃本专业保研后孤注一掷,去考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他没有后路可退,失败了就是坠落。高中时代的阴影又回来了,一本书看到最后,前面的内容又忘光了。他愈发紧张,通宵学习,清早枕在书上睡着,再到傍晚醒来。
-
- 极端焦虑下,赵韦的精神逐渐失控。他的自制力越来越差,到最后日夜颠倒,吃不下饭,体重在几天内骤降 8 斤。有一次压力袭来,他不受控制哭喊:“对不起,对不起……”
-
- 本科毕业时,赵韦的父母出现在学校。他们没通知儿子,就赶来参加他的毕业典礼。两个中年人在晚会大厅不知所措,手机没电了,在女厕门口寻到一个插座,蹲在地上给手机充电。赵韦发现了,忙将他们拉走,到了人少的街道才停下,对他们一通埋怨。
-
- 他本想丢下父母回到晚会现场,走到一半,又不忍心,去超市买了啤酒和面包。一家三口在操场旁的斜梯上坐着,灯光灰暗,看不清彼此的脸。赵韦一边喝啤酒,一边哭,过了好久,他跟父母说:“我抑郁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
-
- 手足无措之下,夫妻俩把原因归结为“书读得太多”,觉得如果当初不逼孩子上大学,儿子就不会得病。
-
- 2019 年年底,趁着春节,父母把赵韦劝回家。赵韦又一次踏上那辆绿皮火车。他跟父母约好,回家之后,必须留给他独处的空间。回到家,父母尽力满足他的要求,用一张帘子遮住了儿子的床。但这层“膜”薄得可怜,父母掀开帘子就能入侵他的物理边界。父母不知抑郁症的缘由,总跟儿子叨叨:“要开心啊。”
-
- 赵韦想找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但给大批互联网企业投去简历,没有得到过回复——毕竟,他连个与之相关的学历都没有。家里已经拿不出钱让他继续学习编程,赵韦只能在家埋头苦学。最夸张的时候,他连续一个多星期通宵达旦,累得不行就眯一会儿,醒来后继续学。除了喝水,他基本不吃东西,也不洗澡。
-
- 父母见他偏执,愈发觉得恐惧。最终他们求助亲友,将儿子交给最有出息的亲戚——对方是工程项目经理,身家几百万。赵韦被介绍去了工地。他说服自己,一边干活一边学习,还能攒些钱上课。
-
- 在工地,赵韦的学历成了废纸。他和中专毕业的男孩一起干活,早 8 点到晚 10 点,挖土、扫地、擦玻璃、刨废墟。休息时,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吸着烟,说着段子,烟雾弥漫,只有赵韦适应不了。他盯着自己沾满黄土的白色手套,不明白自己为何走到了这一步。
-
-## 四
-
- 工作闲暇,赵韦保持着在大学里刷豆瓣的习惯。一次,他偶然点进豆瓣小组“985 废物引进计划”,小组成员都是毕业于“985”“211”高校的学生,他们曾是应试教育规则下的强者,走上社会后却被打回原形。
-
- 小组里有天出现了一个热帖,发帖人自称“小鎮做题家”:“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带有戏谑意味的自嘲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
-
- 赵韦在组内发了帖子,写下自己的遭遇。他的经历引发了共鸣。逃离山村梦碎,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赵韦和其他的小镇做题家,有人评论他“字字泣血”。
-
- 可在父母眼里,赵韦的痛苦,无非是因为缺乏耐力和体力,无法在工地生存。他们一直劝赵韦,能忍则忍,有能耐的亲戚同样出身工地。
-
- 为了离开工地,赵韦持续降低着对工作的期望值。他不再只盯着互联网大公司,规模小的公司也可以,后来,也不再执着于当一名程序员了。最终,一家小公司要请他面试一个文员岗位,工资不多,要是中午多点一份菜,晚上就要少吃一点儿。赵韦接受了,那是唯一能把他从泥潭里打捞出来的机会。父母反而慌了——租房吃饭,到头来剩不下什么钱,拿什么生活。
-
- 他们在微信里教训儿子,逼他回工地谋生计。谈起父母,赵韦又想起一家人出门摆摊的除夕。父亲上了主办方的当,租下了人流稀少的摊位。为了挽回损失,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其他地方摆摊,还因抢摊位跟人打了起来……
-
- 想到这里,他心疼父母,他们劳心劳力地培养他,到头来儿子变成这副模样又让他们感到可悲。可他又有什么资格俯视父母。父母做了一辈子农民工,即使被城市淘汰,也可以没有心理障碍地回到小镇的怀抱。不像他,既无法在大城市落脚,也回不了农村。
-
-> 原文:小镇做题家
->
-> 作者:陈晓妍
->
-> 地址:[https://www.rain8.com/wenzhang/54627-2.html](https://www.rain8.com/wenzhang/54627-2.html)
diff --git a/Blog/「转载」年轻.md b/Blog/「转载」年轻.md
deleted file mode 100644
index 38503a41..00000000
--- a/Blog/「转载」年轻.md
+++ /dev/null
@@ -1,49 +0,0 @@
----
-title: 「转载」年轻
-description: 青春并不只是年轻貌美,而是一种勇于梦想、追求的心态。它存在于任何年龄段,60岁的人也可能比20岁更有这份气质。只要心中怀有梦想,保持乐观热情,我们就永远年轻。
-keywords:
- - 青春
- - 心态
- - 激情
- - 勇气
- - 梦想
-tags:
- - 博客/转载
- - 成长/个人
-authors:
- - 7Wate
-date: 2021-01-22
----
-
-年轻,并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时光,也并非粉颊红唇和体魄的矫健。
-
-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的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东风。
-
-年轻,意味着甘愿放弃温馨浪漫的爱情去闯荡生活,意味着超越羞涩、怯懦和欲望的胆识与气质。而 60 岁的男人可能比 20 岁的小伙子更多地拥有这种胆识与气质。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了老人。
-
-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无法为灵魂刻上一丝痕迹。忧虑、恐惧、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偻于时间尘埃之中。
-
-无论是 60 岁还是 16 岁,每个人都会被未来所吸引,都会对人生竞争中的欢乐怀着孩子般无穷无尽的渴望。
-
-在你我心灵的深处,同样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从无限的时间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你我就永远年轻。一旦这无线电台坍塌,你的心便会被玩世不恭和悲观失望的寒冷酷雪所覆盖,你便衰老了—即使你只有 20 岁。但如果这无线电台始终矗立在你心中,捕捉着每个乐观向上的电波,你便有希望超过年轻的 80 岁。
-
-> 所以只要勇于有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我们就永远年轻!
-> 千万不要动不动就说自己老了,错误引导自己!年轻就是力量,有梦就有未来!
-
----
-
-**Youth**
-
-*Samuel Ullman*
-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 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 vigor of the emotions;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 of life.
-
-Youth means a temperamental predominance of courage over timidity, of the appetite for adventure over the love of ease. This often exits in a man of 60, more than a boy of 20.nobody grows merely by the number of years; we grow old by deserting our ideas. Years may wrinkle the skin, 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the soul. Worry, fear, self-distrust1 bows the heart and turns the spirit back to dust.
-
-Whether 60 or 16, there is in every human being s heart the lure of wonders, the unfailing childlike appetite of what s next and the joy of the game of living. In the center of your heart and my heart there is a wireless station; so long as it receives messages of beauty, hope, cheer, courage and power from men and from infinite, so long as you are young.
-
-When the aerials are down, and your spirit is covered with the snows of cynicism and the ice of pessimism, then you ve grown old, even at 20, but as long as your aerials are up, to catch waves of optimism, there’s hope you may die young at 80.
-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 vigor of the emotions;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 of life. These are what I have and what we have at this period of life. So, I m still young, yes, definitely ! Come on my fellow friends, show your energy and passion to this god damn world ! Let the universe hear our voice, see our cheek, hug our enthusiasm and witness our maturity. We re going to create a brand new future !
-
-转载 Youth`s 《Samuel Ullman》
diff --git a/Blog/「转载」当代科技生活.md b/Blog/「转载」当代科技生活.md
deleted file mode 100644
index fdc70c14..00000000
--- a/Blog/「转载」当代科技生活.md
+++ /dev/null
@@ -1,31 +0,0 @@
----
-title: 「转载」当代科技生活
-description: 理想中的科技生活和现实中的科技生活之间的差距。
-keywords:
- - 科技生活
- - 机器
- - 理想
- - 现实
- - 服务器
-tags:
- - 博客/转载
-authors:
- - 7Wate
-date: 2022-02-23
----
-
-理想中的科技生活:
-
-家用电器随时都能准备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完美完成安排的工作。
-
-——机器为我服务。
-
-现实中的科技生活:
-
-换饮水机滤芯,洗空调滤网,清洗扫地机器人尘盒,清洗洗衣机、干衣机,换灯泡,修电路,优化网络,交电费、水费、话费、交通费,给手机、平板、手环、手表、电脑、电动车充电…
-
-——我为机器服务。
-
-人间真实哈哈哈哈哈 😏😏😏
-
-> 转载自 Calon,文章地址:
diff --git a/Blog/「转载」怎么平衡工作与生活?.md b/Blog/「转载」怎么平衡工作与生活?.md
deleted file mode 100644
index eba9109c..00000000
--- a/Blog/「转载」怎么平衡工作与生活?.md
+++ /dev/null
@@ -1,132 +0,0 @@
----
-title: 「转载」怎么平衡工作与生活?
-description: 文章讨论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作者认为,追求完美的工作生活平衡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接受生活本身的不平衡,在工作中找到意义,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努力让工作开心,生活快乐。
-keywords:
- - 工作
- - 生活
- - 平衡
- - 意义
- - 乐趣
-tags:
- - 博客/转载
- - 工作/经验
- - 生活/感悟
-authors:
- - 7Wate
-date: 2022-07-07
----
-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可口可乐曾经的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戴森 (Brian Dyson) 在 1996 年乔治亚理工学院的毕业致词:
-
-> 想像人生是一场在空中不停抛接五个球的游戏,这五个球分别是工作、家庭、健康、朋友以及心灵,而你不能让任何一个球落地。
-> 你很快会发现,工作是一个橡皮球,如果它掉下来,会弹回去,而其他四个球是玻璃做的,如果失手,它们有无法挽回的刻痕、损坏,甚至破碎,将不再和以前一样。
-
-想想自己如果要表演杂技,抛接五个球,还真是有一点难度。这不禁让人觉得,平衡人生的这 5 件事情是一件多难的事情,但可恶的是,那些成功者往往做的都很好。
-
-就比如说扎克伯格,作为 Facebook 的 CEO,工作虽然忙碌,但依然坚持跑步、旅行、陪伴家人,一样也没有落下。又比如 Facebook 的 COO 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她的 《Lean In: Women, Work, and the Will to Lead》 这本书中,更是对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分享了诸多理念和技巧。
-
-你说他们真的做到了吗?具体我也不知道,但就算抛掉工作上的成就而言,各方面的表现也比我们强太多了。
-
-但成功人士终究是成功人士,就比如很多问题都可以用钱来解决:家务可以找保姆解决,而我舍不得花钱,只能自己收拾家,三餐可以找专人做,而我自己做费时间,点外卖感觉又不健康,出行有专车司机,而我出行因为打不起专车,只能挤地铁,健身有顶级的教练指导,而我还在犹豫办不办卡,买不买私教课……
-
-这样一想,虽然大家的时间是一样多,但无论是能用在事情上的时间还是完成事情的效率,其实都远不如他们。同样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是 normal 模式,对我可能就是 hard 模式,这多少会减弱一点参考性。
-
-而从我这样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工作和生活平衡,与其说是一种愿景,不如说是一个谎言。
-
-首先绝大部分的人想象的“平衡”,是将每天的事情完全掌控,无论是工作中的任务,还是生活中的事情,全都能装下,一个都不落下。但是人的时间呢,就那么多,每天 24 小时,这边增加了,那边必然减少,而如果某件事情完不成,就开始有负罪感,完美主义在心中作祟。
-
-这种想法的本质是期望用一套框架装下所有的事情,这显然是对于人生难度的低估,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过分高估,终究会被现实教育。
-
-为什么我们要追求平衡呢?想一想,我们之所以追求平衡,是因为我们的当下并不平衡,但其实从人生的维度来看,我们的当下就不会是平衡的。
-
-在《你的幸福曲线》这本书中,讲到了一个人生幸福曲线,通过对收入、性别、教育、工作、婚姻、健康等进行调整后,也就是过滤掉其他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年龄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看起来如图:
-
-![你的幸福曲线](https://static.7wate.com/img/2022/07/07/78ad9e93246b2.png)
-
-你可以发现,人生的幸福度和年龄的关系遵循微笑曲线,从年轻时的积极乐观到中年的长期低迷再到退休后幸福感逐渐回升,我想说的是,尽管个体的差异是有的,但就对我们而言,我们在这个年龄段,就是会处在一个倾向于“失衡”的状态中。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有太多的责任需要肩负,事情汹涌而来,而你的能力又有限,痛苦是一种必然状态。
-
-但是引用这个调查不是让大家放弃抗争,而是很多事情,你只有在接受后才会有重新出发的勇气,才会在面对失败的时候多一份淡然,才会在认清生活真相的时候依然热爱生活。
-
-说回工作与生活,我们很多时候会刻意的将工作和生活分开,建立明确的界限,之所以这样做,很可能是因为在我们看来,工作和生活就是对立的事情。有的人觉得工作是痛苦的,只有放松享乐和陪伴家人是快乐的,由此引申开来,工作是一种必须要承受的痛苦,就是说,工作是一种累赘,我只有尽快的完成它,才能享受我的人生。
-
-这种说法是否对自己有益呢,这其实要看很多情况。不过我想先聊聊工作这件事情,什么是“工作”呢?
-
-最一开始肯定没有工作这种东西,更没有上班这种说法,只是到了工业时代,为了更高的生产效率,为了方便管理,才使拿工资的人必须每天去固定一个地点干活。
-
-那我们可以不工作吗?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我们需要工作,付出劳动力和时间,来换取我们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所以你看,“工作”并不是人类的天性,它的本质是双向交换,人类个体付出时间和劳动,换取物质资料、精神愉悦(比如各种享乐的活动)。
-
-单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的话,那得出来的结论很可能就是,我们工作就是为了享受工作换取的片刻欢愉。如果你能接受这样的现实倒也很好,但这样的结论有一个让人难过的点就是,它否认了我们工作的意义,它认为工作是带来不了精神愉悦的,这就很因人而异了。
-
-我们一天 24 小时,有至少 1/3 的时间都在工作,而我又把工作当成“累赘”,这无疑加速了自己的精神内耗。工作的时候,感觉很累很累,然后产生看似本能性的反感和排斥,生活开始变得煎熬起来。
-
-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工作一定要找到它有意义的地方,这听起来有一种资本家的语气,但这样做不是为了别人,恰恰的是为了自己。每天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痛苦中度过,亦或者是在无聊中煎熬,谁又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呢,所以我们能做的也就是从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一点意义感了。
-
-然而大部分的人对此是绝望的,因为很多人认为绝大多数的工作其实不是自我能力的提升,而是剩余价值的压榨。这样的概述对于总体也许是成立的,但对于个体来说,却仿佛在说着,你,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
-所幸,我的读者基本都是前端,大部分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哪有那么多的稳定性,在各个城市漂泊的同时,也多了一份选择的自由。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有价值感的工作,并能因此有所成长。你可以为了一时的成长忍耐暂时的薪水,你可以为日后进大厂蛰伏在一家小公司,这都没有什么关系,尼采说,人如果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忍耐。
-
-我想说的是,当你感觉这份工作带来的更多是精神的内耗时,你应该勇敢的选择换一个环境了。很多人面对这种内耗,依然蜷缩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一边为自己的不离开找借口,一边叹息于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畏手畏脚,在看似两难的选择中犹豫不前,拖延决定,备受煎熬。你的内心毫无疑问的知道正确的选择,只是正确的路往往 too damn hard。
-
-考虑到我的读者各种年龄段都有,这里多说一点,那就是我会更建议,刚毕业的同学,不要去考虑什么平衡,你就应该投入所有的精力在工作上,做一个工作狂也比一个躺平咸鱼好。
-
-人生是不均衡的,初中的你一天可以毫无顾忌的投入学习,但成家后的你的一天都充满了生活琐事,你以为这是可用的时间亦或者体力精力上的差距吗? 不止如此,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工作、成家后的精神内耗要远比上学时强烈的多,而且年轻的时候做错了就当试错,但成家后,你会发现时间就那么点,你就只能更谨慎的将时间花在刀刃上,这是一件好事情,但也会带来部分人的选择困难,反而浪费了更多的时间。
-
-再者,我觉得刚毕业的时候是自由的,上学的时候你所学习的内容很多是你被迫学习的内容,但是毕业后,你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没有比现在更有兴趣的时候了。
-
-还有就是,二八定律,人生的回报 80% 的回报来自于你 20% 的努力,你越早努力,在时间的加成下,你就会越多的享受到好处。想一想,很多人不就是因为高中的努力,一直吃到现在吗?高中努力了,上了个好大学,于是在面试的时候凭借学校刷掉了一大堆对手,因此去了好公司,又凭借着第一家好公司,跳槽到了第二家更好的公司吗。写博客也是这样,你越早写,你前期积攒的影响力会带来更多的影响力。所以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时间了,你就该投入其中,你只用拼那么一两年,其实你就可以吃很多年的老本了,你就已经赚了。
-
-你把时间花在哪里,最后的收获就在哪里,这种牺牲一种的做法也只有在特殊的时候才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这种选择虽然可以有效的降低心智成本,不纠结,但也不是维持之道。
-
-说完工作,我们说说生活,我觉得很多年轻人是没有“生活”这个概念的,大部分人理解的生活是事务性的工作,比如洗脸、刷牙、洗澡、做饭、洗碗、打扫卫生、上班、开车,或者就是躺平活动,比如刷动漫、看电视、打游戏、去网吧、短视频等等。
-
-个人选择是一部分,社会压力也是一部分。对年轻时的我们而言,就是能力低,工资低。能力低导致加班,工资低导致租房远,交通成本高,两边都在积压我们的时间,工作的疲惫,通勤的疲惫,我们已然没有精力去享受所谓的下班后的生活,到了家,就变成了葛优躺,我知道我要学习,我知道我要奋斗,但是有了空闲时间,我就只想用在奶头乐上。
-
-这种问题是很多人的常态,破解之道就是保持学习,不早一点掌握工作上的专业技能,平衡工作和生活说起来就是镜花水月。
-
-但是关于生活,我倒不是想说这个,事务性的内容很枯燥无聊,只能说尽力减轻工作量,躺平活动很有意思,但引用《心流》的说法,它只能帮助我们恢复我们的内在秩序,却无助于创造新的秩序。就像饿了吃饭一样,它帮助我们恢复了身体平衡,但却不能帮助我们变得更好。我们如果要做到“生活”,必不可少的,就是爱好,换句话说,生活,你要做些有意思的事情,它才是生活。
-
-有一个休息法则就做莫法特休息法则,它认为一个人如果长时间持续同一项工作内容,就会感到疲惫,效率降低,所以我们可以适时切换为不同的工作类型。就比如我们每天工作写代码,消耗了大量的脑力,但是回到家,你却还想着继续学习,往往就因为过分的疲惫而坚持不下来。所以与其学习,不如选择偏体力的活动,比如打扫卫生、运动,或者偏感性的活动,如练琴、唱歌、绘画之类的。到了周末再进行学习。
-
-所有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审视一下,自己每天干的事情。列一个清单,各自花费了多少时间,浪费了多少时间,有多少时间花在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无论多忙多累,都要抽点时间做点爱好而非享乐的事情。那种投入自己的注意力,全身心的沉浸在一件事情中,它带来的那种深沉的快乐,能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振奋。
-
-关于工作和生活讲了那么多,在我看来,我们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背后,其实还是为了总体的幸福,但幸福不来自于平衡本身,而是来自于工作与生活中的幸福。所以如果你只是追求平衡,却忽略了工作和生活的意义,这就是一种舍本逐末。
-
-所以与其追求什么平衡,我想说的是,开心工作,快乐生活。尽管这句话很阿里味,但不得不承认,这其实就是该有的状态。
-
-关于工作和生活,再提供一些其他的小建议:
-
-1. **少喝咖啡**
-
-很多人对咖啡上瘾,据说开在阿里园区的第一家星巴克是全国营业额最高的星巴克店面,足以看出阿里同学对咖啡的喜爱程度。咖啡确实很不错,通过咖啡可以获得所谓的精神,但结果往往是需要的量越来越大,但能获得的精神却越来越少。
-
-在我看来,咖啡是一种透支,只是把你未来的精力短暂的放到现在而已,但你的身体本身并没有得到休息,要是真的想调整精力,冥想和健身其实是更好的选择。
-
-1. **提升专注力**
-
-很多人解决事情的方式是堆时间,所谓堆时间,把其他事情的时间都尽力挤压掉,留出大量的时间专门用于一件事情的完成,颇有一种牺牲一切没必要的事情只为一件事情完成的魄力,但真到具体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则会各种分神,找个借口休息一下,查点相关的资料结果越查越远,不自觉地拿起手机点开了微信消息,事情还没干多少,无论是内部打断,还是外部打断,都打断了几十回。这样的事情,即便完成了,享受过短暂的成就感之后,心理上依然感到十分疲惫。
-
-所以对于这种较大时间块,一定要明确的划分出做事和休息的时间,否则就会自己主动陷入 996 的陷阱之中。
-
-而做具体的活动之时,可以采用比如番茄工作法。
-
-关于番茄工作法也多说一句,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听过很多遍,本身并不复杂,但是,也没有大家了解的那么简单,什么“每工作 25 分钟,然后休息 5 分钟,第 4 个休息的时候,休息 30 分钟”,那这其中,为什么番茄工作法很有效,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对于干扰的情况如何处理?每天结束时统计和处理哪些内容?对于这些问题,大家可能都没有了解过,更多的是看一两篇二手的文章大致的了解了下。
-
-关于番茄工作法具体包含哪些内容,我在这里也不多说,我只想说,要学习这个番茄工作法,不用去看什么二手的文章,都是别人总结过的,少了点意思,直接看原书,微信读书搜《番茄工作法》免费阅读,这是番茄工作法的作者写的,还有一本《番茄工作法图解》,也很不错,番茄工作法的作者作的序,微信读书上也是免费阅读,看完这两本书,加起来都不超过 5 个小时,但是你却可以对番茄工作法,这个非常经典的方法有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
-作为一个备受很多人推崇的方法,大家都是傻瓜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更大的可能性是自己傻瓜,所以失败过的同学也要多看看,最少坚持两周试一试。
-
-1. **断舍离**
-
-我认为“断舍离”这个概念涵盖的内容非常的多。我们生活充满了各种无用的物品,这些物品的存在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只会让我们越发无力去收拾。
-
-我们的想法中充满了太多没用的情绪,担心、多虑、徘徊、怀疑、恐惧、受伤,挣扎、固守、困惑、焦虑、低落、愤愤不平、自卑自贱、牢骚、抱怨、呻吟、挑剔、吹毛求疵,往往外界什么事情还没有发生,我们的内心已经无数种情绪翻江倒海,汹涌而来。
-
-我们日常要做的事情也是不断地趋向于更多,即便今天看似完美的度过了,明天后天也只会加入更多的事情,不断地做加法,但却不肯收手放自己一马,最终让自己疲惫不堪。
-
-所以日常生活中,在你察觉到负面情绪的时候,及时的反思背后导致的原因,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但也不用一直的断,加加减减,才是人生的常态。
-
-> 原作者:冴羽答 - 读者问:怎么平衡工作与生活
->
-> 文章地址:[https://github.com/mqyqingfeng/Blog/issues/298](https://github.com/mqyqingfeng/Blog/issues/298)
->
-> 文章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3.0/cn/) 进行许可。
diff --git a/Blog/「转载」提问的艺术.md b/Blog/「转载」提问的艺术.md
deleted file mode 100644
index 5cc4757c..00000000
--- a/Blog/「转载」提问的艺术.md
+++ /dev/null
@@ -1,306 +0,0 @@
----
-title: 「转载」提问的艺术
-description: 全面地讲解了如何更好地提出和回答技术问题。
-keywords:
- - 提问技巧
- - 解答方法
- - 技术社区
-tags:
- - 博客/转载
- - 工作/沟通
-authors:
- - 7Wate
-date: 2020-09-04
----
-
-在资深技术专家的世界里,你所提技术问题的解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提问的方式与解决此问题的难度,本文将教你如何提问才更有可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
-## 提问前
-
-在通过电子邮件、社交群或论坛提技术问题以前,务必先做以下事情:
-
-- 尝试在你准备提问论坛的历史文档中搜索答案
-- **尝试搜索互联网以找到答案(基本上可以解决 90% 的问题)**
-- 尝试阅读手册以找到答案
-- 尝试阅读 “常见问题文档”(FAQ)以找到答案
-- 尝试自己检查或试验以找到答案
-- 尝试请教懂行的朋友以找到答案
-
-```
-如果你是程序员,尝试阅读源代码以找到答案。
-```
-
-## 提问时
-
-### 仔细挑选论坛
-
-第一步是找对论坛,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查询你遇到困难的软硬件问题最相关的项目网站。那里通常有项目的常见问题(FAQ)及文档;如果你的努力没有结果,项目的网站也许还有报告 Bug 的流程或链接。
-
-不要轻易向陌生的人或论坛求助,更不要假设别人会充当你的免费顾问。因为你愚蠢的提问可能会迎来攻击!确定好提问的论坛,**务必再搜索一下论坛**,搜索引擎有可能没来得及索引此论坛的全部内容。
-
-最后请先翻阅已有的帖子,了解**社区文化**后再发帖提问。
-
-### 社交群通常响应最快
-
-在国内可以选择 QQ 群;
-
-### 使用有意义且明确的主题
-
-在论坛或社交群中,大约 50 字以内的标题是抓住资深专家注意力的好机会,别用喋喋不休的 `帮帮忙`、`跪求`、`急`(更别说 `救命啊!!!!` 这样让人反感的话,用这种标题会被条件反射式地忽略)来浪费这个机会。
-
-一个好标题范例是 `目标 —— 差异` 式的描述,在 `目标` 部分指出是哪一个或哪一组东西有问题,在 `差异` 部分则描述与期望的行为不一致的地方。
-
-```
-蠢问题:救命啊!我的笔记本电脑不能正常显示了!
-```
-
-```
-聪明问题:X.org 6.8.1 的鼠标光标会变形,某牌显卡 MV1005 芯片组。
-```
-
-```
-更聪明问题:X.org 6.8.1 的鼠标光标,在某牌显卡 MV1005 芯片组环境下 - 会变形。
-```
-
-### 去掉无意义的提问句
-
-避免用无意义的话结束提问,例如 `有人能帮我吗?` 或者 `这有答案吗?`。
-
-### 即使你很急也不要在标题写 `紧急`
-
-### 用清晰、正确、精准且语法正确的语句
-
-正确的拼写、标点符号和大小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写得像是个半文盲,那多半得不到理睬。
-
-### 使用易于读取且标准的文件格式发送问题
-
-绝对,**永远**不要指望资深专家们阅读使用封闭格式编写的文档,像微软公司的 Word 或 Excel 文件等。大多数资深专家对此的反应就像有人将还在冒热气的猪粪倒在你家门口时你的反应一样。
-
-### 精确地描述问题并言之有物
-
-- 仔细、清楚地描述你的问题或 Bug 的症状。
-- 描述问题发生的环境(机器配置、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以及相关的信息),提供经销商的发行版和版本号(如:`Fedora Core 4`、`Slackware 9.1` 等)。
-- 描述在提问前你是怎样去研究和理解这个问题的。
-- 描述在提问前为确定问题而采取的诊断步骤。
-- 描述最近做过什么可能相关的硬件或软件变更。
-- 尽可能的提供一个可以 `重现这个问题的可控环境` 的方法。
-
-### 话不在多而在精
-
-### 别动辄声称找到 Bug
-
-编写软件的人总是非常辛苦地使它尽可能完美。如果你声称找到了 Bug,也就是在质疑他们的能力,即使你是对的,也有可能会冒犯到其中某部分人。
-
-### 描述问题症状而非你的猜测
-
-告诉资深专家们你认为问题是怎样造成的并没什么帮助。(如果你的推断如此有效,还用向别人求助吗?)
-
-**蠢问题**
-
-```
-我在编译内核时接连遇到 SIG11 错误, 我怀疑某条飞线搭在主板的走线上了,这种情况应该怎样检查最好?
-```
-
-**聪明问题**
-
-```
-我的组装电脑是 FIC-PA2007 主机板搭载 AMD K6/233 CPU(威盛 Apollo VP2 芯片组), 256MB Corsair PC133 SDRAM 内存,在编译内核时,从开机 20 分钟以后就频频产生 SIG11 错误, 但是在头 20 分钟内从没发生过相同的问题。重新启动也没有用,但是关机一晚上就又能工作 20 分钟。 所有内存都换过了,没有效果。相关部分的标准编译记录如下…。
-```
-
-### 按发生时间先后列出问题症状
-
-### 描述目标而不是过程
-
-如果你想弄清楚如何做某事,在开头就描述你的目标,然后才陈述重现你所卡住的特定步骤。
-
-**蠢问题**
-
-```
-我怎样才能从某绘图程序的颜色选择器中取得十六进制的的 RGB 值?
-```
-
-**聪明问题**
-
-```
-我正试着用替换一幅图片的色码(color table)成自己选定的色码,我现在知道的唯一方法是编辑每个色码区块(table slot), 但却无法从某绘图程序的颜色选择器取得十六进制的的 RGB 值。
-```
-
-### 清楚明确的表达你的问题以及需求
-
-如果你明确表述需要回答者做什么(如提供指点、发送一段代码、检查你的补丁、或是其他等等),就最有可能得到有用的答案。因为这会定出一个时间和精力的上限,便于回答者能集中精力来帮你。这么做很棒。
-
-### 礼多人不怪,而且有时还很有帮助
-
-彬彬有礼,多用 `请` 和 `谢谢您的关注`,或 `谢谢你的关照`。让大家都知道你对他们花时间免费提供帮助心存感激。
-
-### 问题解决后,加个简短的补充说明
-
-最理想的方式是向最初提问的话题回复此消息,并在标题中包含 `已修正`,`已解决` 或其它同等含义的明显标记。在人来人往的邮件列表里,一个看见讨论串 `问题 X` 和 `问题 X - 已解决` 的潜在回复者就明白不用再浪费时间了。
-
-## 如何解读答案
-
-### RTFM 和 STFW
-
-有一个古老而神圣的传统:如果你收到 `RTFM (Read The Fucking Manual)` 的回应,回答者认为你**应该去读他妈的手册**。当然,基本上他是对的,你应该去读一读。
-
-RTFM 有一个年轻的亲戚。如果你收到 `STFW(Search The Fucking Web)` 的回应,回答者认为你**应该到他妈的网上搜索**。那人多半也是对的,去搜索一下吧。(更温和一点的说法是 **Google 是你的朋友**!)
-
-你不应该因此不爽;依照黑客的标准,他已经表示了对你一定程度的关注,而没有对你的要求视而不见。
-
-**你应该对他祖母般的慈祥表示感谢。**
-
-### 如果还是搞不懂
-
-如果你看不懂回应,别立刻要求对方解释。像你以前试着自己解决问题时那样(利用手册,FAQ,网络,身边的高手),先试着去搞懂他的回应。如果你真的需要对方解释,记得表现出你已经从中学到了点什么。
-
-### 处理无礼的回应
-
-如果你觉得被冒犯了,试着平静地反应。如果有人真的做了出格的事,前辈多半会招呼他。
-
-## 不该问的问题
-
-问题:我能在哪找到 X 程序或 X 资源?
-
-问题:我怎样用 X 做 Y?
-
-问题:我的 Windows 电脑有问题,你能帮我吗?
-
-问题:我的程序不会动了,我认为系统工具 X 有问题
-
-问题:我在安装 Linux(或者 X )时有问题,你能帮我吗?
-
-问题:我怎么才能破解 root 帐号/窃取 QQ 账号/游戏开挂呢?
-
-------
-
-```
-问题:我能在哪找到 X 程序或 X 资源?
-```
-
-回答:就在我找到它的地方啊,白痴 —— 搜索引擎的那一头。天哪!难道还有人不会用 Google 吗?
-
-```
-问题:我怎样用 X 做 Y?
-```
-
-回答:如果你想解决的是 Y ,提问时别给出可能并不恰当的方法。这种问题说明提问者不但对 X 完全无知,也对 Y 要解决的问题糊涂,还被特定形势禁锢了思维。
-
-```
-问题:我的 Windows 电脑有问题,你能帮我吗?
-```
-
-回答:能啊,扔掉微软的垃圾,换个像 Linux 或 BSD 的开源操作系统吧。
-
-```
-问题:我的程序不会动了,我认为系统工具 X 有问题
-```
-
-回答:你完全有可能是**第一个**注意到被成千上万用户反复使用的系统调用与函数库档案有明显缺陷的人,更有可能的是你完全没有根据。不同凡响的说法需要不同凡响的证据,当你这样声称时,你必须有清楚而详尽的缺陷说明文件作后盾。
-
-```
-问题:我在安装 Linux(或者 X )时有问题,你能帮我吗?
-```
-
-回答:不能,我只有亲自在你的电脑上动手才能找到毛病。
-
-```
-问题:我怎么才能破解 root 帐号/窃取 QQ 账号/游戏开挂呢?
-```
-
-回答:想要这样做,说明了你是个沙壁;想找个资深专家帮你,说明你是个大沙壁!
-
-## 好问题与蠢问题
-
-**蠢问题**:
-
-```
-我可以在哪儿找到关于 Foonly Flurbamatic 的资料?
-```
-
-这种问法无非想得到 STFW 这样的回答。
-
-**聪明问题**:
-
-```
-我用 Google 搜索过 "Foonly Flurbamatic 2600",但是没找到有用的结果。谁知道上哪儿去找对这种设备编程的资料?
-```
-
-这个问题已经 STFW 过了,看起来他真的遇到了麻烦。
-
-**蠢问题**:
-
-```
-我从 foo 项目找来的源码没法编译。它怎么这么烂?
-```
-
-他觉得都是别人的错,这个傲慢自大的提问者。
-
-**聪明问题**:
-
-```
-foo 项目代码在 Nulix 6.2 版下无法编译通过。我读过了 FAQ,但里面没有提到跟 Nulix 有关的问题。这是我编译过程的记录,我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吗?
-```
-
-提问者已经指明了环境,也读过了 FAQ,还列出了错误,并且他没有把问题的责任推到别人头上,他的问题值得被关注。
-
-**蠢问题**:
-
-```
-我的主机板有问题了,谁来帮我?
-```
-
-某黑客对这类问题的回答通常是:`好的,还要帮你拍拍背和换尿布吗?`,然后按下删除键。
-
-**聪明问题**:
-
-```
-我在 S2464 主机板上试过了 X 、 Y 和 Z ,但没什么作用,我又试了 A 、 B 和 C 。请注意当我尝试 C 时的奇怪现象。显然 florbish 正在 grommicking,但结果出人意料。通常在 Athlon MP 主机板上引起 grommicking 的原因是什么?有谁知道接下来我该做些什么测试才能找出问题?
-```
-
-## 如果得不到回答
-
-如果仍得不到回答,请不要以为我们觉得无法帮助你。有时只是看到你问题的人不知道答案罢了。没有回应不代表你被忽视,虽然不可否认这种差别很难区分。
-
-你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帮助,例如商业公司。别为要付费才能获得帮助而感到沮丧!毕竟,假使你的汽车发动机汽缸密封圈爆掉了 —— 完全可能如此 —— 你还得把它送到修车铺,并且为维修付费。
-
-就算软件没花费你一分钱,**你也不能强求技术支持总是免费的**。
-
-## 如何更好地回答问题
-
-**态度和善一点**。问题带来的压力常使人显得无礼或愚蠢,其实并不是这样。
-
-**对初犯者私下回复**。对那些坦诚犯错之人没有必要当众羞辱,一个真正的新手也许连怎么搜索或在哪找常见问题都不知道。
-
-**如果你不确定,一定要说出来**!一个听起来权威的错误回复比没有还要糟,别因为听起来像个专家很好玩,就给别人乱指路。要谦虚和诚实,给提问者与同行都树个好榜样。
-
-**如果帮不了忙,也别妨碍他**。不要在实际步骤上开玩笑,那样也许会毁了使用者的设置 —— 有些可怜的呆瓜会把它当成真的指令(例如 `sudo rm -rf /*`)。
-
-**试探性的反问以引出更多的细节**。如果你做得好,提问者可以学到点东西 —— 你也可以。试试将蠢问题转变成好问题,别忘了我们都曾是新手。
-
-尽管对那些懒虫抱怨一声 RTFM 是正当的,能指出文件的位置(即使只是建议个 Google 搜索关键词)会更好。
-
-**如果你决定回答,就请给出好的答案**。当别人正在用错误的工具或方法时别建议笨拙的权宜之(wordaround),应推荐更好的工具,重新界定问题。
-
-**正面的回答问题**!如果这个提问者已经很深入的研究而且也表明已经试过 X 、 Y 、 Z 、 A 、 B 、 C 但没得到结果,回答 `试试看 A 或是 B` 或者 `试试 X 、 Y 、 Z 、 A 、 B 、 C` 并附上一个链接一点用都没有。
-
-**帮助你的社区从问题中学习**。当回复一个好问题时,问问自己 `如何修改相关文件或常见问题文件以免再次解答同样的问题?`,接着再向文件维护者发一份补丁。
-
-如果你是在研究一番后才做出的回答,**展现你的技巧而不是直接端出结果**。毕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 声明
-
-**How To Ask Questions The Smart Way**
-
-Copyright © 2001,2006,2014 Eric S. Raymond, Rick Moen
-
-本指南英文版版权为 Eric S. Raymond, Rick Moen 所有。
-
-原文网址:
-
-Copyleft 2001 by D.H.Grand(nOBODY/Ginux), 2010 by Gasolin, 2015 by Ryan Wu
-
-本中文指南是基于原文 3.10 版以及 2010 年由 [Gasolin](https://github.com/gasolin) 所翻译版本的最新翻译;
-
-协助指出翻译问题,**请 [发 Issue](https://github.com/ryanhanwu/How-To-Ask-Questions-The-Smart-Way/issues/new),或直接 [发 Pull Request](https://github.com/ryanhanwu/How-To-Ask-Questions-The-Smart-Way/compare) 给我。**
-
-本文另有:[简体中文版](https://github.com/ryanhanwu/How-To-Ask-Questions-The-Smart-Way/blob/master/README-zh_CN.md)
diff --git a/Blog/「转载」访谈总结.md b/Blog/「转载」访谈总结.md
deleted file mode 100644
index 315c8221..00000000
--- a/Blog/「转载」访谈总结.md
+++ /dev/null
@@ -1,163 +0,0 @@
----
-title: 「转载」访谈总结
-description: 分享了两位程序员小鹏和小豪的基本信息、工作信息、建议以及一位阿里前辈的问题回答,涉及程序员的学习、工作、面试、职业规划等方面。
-keywords:
- - 程序员
- - 工作流程
- - 技术栈
- - 面试
- - 经验分享
-tags:
- - 博客/转载
- - 工作/经验
-authors:
- - 7Wate
-date: 2022-10-08
----
-
-## 小鹏
-
-### 基本信息
-
-年龄:23、性别:男、学历:本科
-
-### 工作信息
-
-工作时长:一年
-
-工作城市:上海
-
-岗位类型:外包开发(银行业务)
-
-在职状态:离职
-
-离职原因:工作用的技术和目前主流技术栈不匹配且工作氛围不好。
-
-薪酬结构:基本工资 + 绩效 + 补贴
-
-缴纳基数:基本工资
-
-绩效考核:无
-
-加班情况:公司和项目紧急程度有关系。
-
-开发流程:新功能会拉新分支,提交给专人,然后将代码提交到分支,出现问题,对应的责任人来修改代码,再次提交。
-
-### 建议
-
-#### 技术 / 学习建议
-
-1. 要接触主流技术,学习新技术。
-2. B 站学习。
-
-#### 面试建议
-
-1. 找简历参考。
-2. 使用小程序,可以在线看面试题。
-3. 除非急着就业,否则不要去外包。
-4. 确定是否入职前要了解的公司技术栈,工资结构,工作氛围(是否可以去工作区感受),加班情况,是否有加班调休。
-5. 招聘软件 拉钩、Boss。
-
-#### 避坑
-
-1. 不要和领导有言语冲撞,有的领导面上不显露,背地会有针对,即便是工作上事,即便是对的。
-
-2. 学会责任划分,要有推锅意识。不是自己的责任,不要背锅。
-
-3. 面试的时候期望薪资要高一点,HR 有招聘人员转正的提成(他的公司 HR 大多本地人)。
-
-**权衡是否离家工作:没有权衡过,基本上一个月坐飞机回家一次。**
-
-## 小豪
-
-### 基本信息
-
-年龄:23 、性别:男 、学历:专科
-
-### 工作信息
-
-工作时长:两年
-
-工作城市:上海
-
-岗位类型:自研开发(供应链业务)
-
-在职状态:在职
-
-薪酬结构:基本工资 + 各种拆分形式的补助
-
-缴纳基数:全额
-
-绩效考核:无
-
-加班情况:公司和项目紧急程度有关系
-
-开发流程:云效(Alibaba)/ 禅道提需求,或者群里提需求,然后开发,小功能自测后提交,然后 Jenkins 部署,大功能会拉分支。
-
-### 建议
-
-#### 技术 / 学习建议
-
-1. SpringBoot,SpringCloud(Alibaba)
-2. 看技术公众号,然后写代码练习。
-3. 工作 2,3 年后要有方向,在某个方向(银行,医院,供应链等业务方向)深耕。
-
-#### 面试建议
-
-1. 简历上的项目和公司类型要匹配,项目都是一个方向的项目。
-2. 技术要在项目中的业务上有落地点。
-3. 如果写上线的公网项目,有的会要求展示。
-4. 如果一个岗位面试成功,可以联系 HR 将入职时间延长,把手头的面试面完,尽可能拿到多的 Offer 做选择入职哪个。
-5. 入职后一周会熟悉代码,然后就给一些简单的功能开发。
-
-#### 避坑建议
-
-1. 在没确定去哪个公司前,不要先租房,即便租房也要短租。
-2. 通勤不要太长。
-3. 入职前询问工作氛围,福利,社保,公积金,加班是否有额外的钱,薪资涨幅周期和幅度。
-4. 面试的时候期望薪资要高一点,HR 有招聘人员转正的提成(HR 大多本地人)。
-
-**权衡是否离家工作:钱**
-
-## 阿里前辈
-
-### 问题与回答
-
-#### Java 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这个技术的发展方向?
-
-**没有人能预知未来,没有东西能一成不变的。**Java 只是个工具,Java 岗位的方向有很多,大数据,CRUD。用这个工具只是当前的业务需要,能给业务带来效能。纵使你知道当前的发展方向,可能过几年就变了,你那时候就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想法。
-
-#### 当前比较热门的产业?
-
-这个问题属于**认知**类的问题,每个认知不同的人回答会有不同的答案。比如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包括自动驾驶,隐私计算等各种东西,这些是由认知与信息渠道获取而来。当你专注于一个领域后,你就会获取信息,然后处理,最后总结出来,哪个是朝阳产业,哪个行业比较有潜力。
-
-宏观上来看,朝阳产业或者是未来发展比较有潜力的行业一定是**国家在大力扶持的**。了解国家政策,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你调查研究后就会知道哪些属于热门行业。当前来看,云计算,包括大数据,还有信息资源这块儿怎么去利用,还有就是数字化,隐私计算这些目前来说是比较热门的行业。
-
-#### 当初如何进入阿里巴巴?
-
-**运气,试错,努力**。首先是运气,其次是 985 的学历的背景加持和 985 学校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成长,然后疯狂输入面经。
-
-面试角度: 也招外包,这种大专,本科研究生,硕士之类的,各种学历都会招,而且也会面试。很多时候大专,本科基本上第一轮面试就挂了,不是说技术不行,**那些没有办法量化的地方,是最致命的缺点**。比如说你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基本上给你聊几句话,然后去面试,就能把这个东西给摸的很清楚。学历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当你在更好的环境里面,你就能去培养你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然后还有协作能力。**教育资源像水,像土一样,你没有办法改变的,因为你在那个环境里面,环境造就了你**。所以说还是必须要有很清晰的认知,你知道自己的能力,你也能认清这个大环境,当然你能跳出去是最好的。
-
-#### 毕业这么多年实现自我价值了吗?
-
-没有,什么自我价值,只要我每个月上一个月班,给我按时发工资就好,不要给我绩效打很低就好,自我价值会变,一直与和现实和解。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时候我们所认为的技术理想,所认为的自我价值,所认为的很多东西最终是会被现实所磨灭的,我们很难去坚守自己曾经所认为的自我价值。而且,可能说你 20 岁认为的自我价值是 A,但是到了 25 岁,你的自我价值就变成 B 了,它也是在不断变化着。
-
-#### 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能达到平衡吗?
-
-做不到,我的大老板也做不到。你在工作里面,你想要做出成绩,你要多付出;你在生活里面,你想要去照顾好家庭,照顾好父母,也需要多付出。精力与时间都是有限的。人无完人,平衡工作和生活,就跟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
-
-## 指导建议
-
-> 这里的指导建议是结合笔者当前背景提出,笔者背景或许以后会写出来
-
-### 生活 / 工作
-
-- 重拾自信,找一份称心的工作,至少找一份工作骑驴找马。大环境不好,要有面试很多次不通过的准备,找一个能静下心提升的,符合自己能力的,不要太简单也不要太难的工作。在工作中去实践,然后,去建立自己的自信心,然后再去尝试做更大更难的事情,**持续的一个正反馈特别重要**。
-- 工作生活无法平衡,总要有**取舍**,看侧重哪一边。
-- 公司技术栈比较老,要跳走。
-- 北上广工作的话生活压力也很大,日常开销也很多。
-
-### 个人
-
-- 要不断跳出认知圈,**认知**不同,会存在巨大差异。